陈悦颖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一、熟练的吹制工艺
利诺·塔格利佩拉并不像大多数的在穆拉诺的玻璃工匠一样只专注于杯子、盘子或错综复杂的花卉设计吹制。他不喜欢用模具来创作,而是用更灵活的空吹法,利诺·塔格利佩拉早期作品已经开始用熟练的技术对器形的提炼再创造,比典型的传统威尼斯高足花纹设计更简练干脆。
作品《高脚杯和烛台组合》中透明蓝色高脚杯和乳浊色高脚杯都创新底部设计。他设计的杯子底部并不是实心的,而是相对口部对称的倒三角设计,并夸张拉长连接部分。当时在威尼斯最流行的玻璃产品是高脚酒杯,其中高脚杯的底足是重点装饰的部分。通常他会在玻璃料冷却前,在杯脚用钳子等工具钳住玻璃料边缘向外拉伸或创作造型相对传统的复杂纹样和造型,这不同的突破是利诺·塔格利佩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第一步。
通过分析利诺·塔格利佩拉早期玻璃杯设计,可以看出利诺·塔格利佩运用吹制技能制造的器皿不只具有实用的功用,并且也是他挑战传统工艺的一种表达。作品《高脚杯和烛台组合》中红色烛台作品制作上他将两种不同色料的玻璃联系在一起。底部色彩为红色,口部色彩为紫色,中间部分由透明玻璃长杆连接。但对于玻璃吹制来说每多增加一种色彩都会使整个制作过程多一倍的工序。利用玻璃在高温下有较强可塑性的特色,利诺·塔格利佩从熔炉中挑出热熔玻璃料,然后马上向吹管中吹气并堵上管口,让气流跑入吹杆另一端使另一端的实心玻璃料鼓出小气泡,等还未彻底冷却的时候再次挑料。等第二次吹完,在玻璃料还没冷却的时候,用钳子开洞并打开口部,最后用长嘴钳子工具塑形成斗笠形状。底部和口部用不同颜色进行同样的操作。然后在未冷却的状态下两个人各拿着吹杆在热熔状态下连接成型。所以即使像高脚杯那样看似简单的杯子造型,都是需要单独完成两或三个不同部件再组合而成。
可见玻璃作品的制作直接受物质材料特性和生产技术的影响,不能像陶瓷用泥那样随心所欲。所以,塔格利佩拉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吹制技能与别的技能的联系上。
利诺·塔格利佩拉对各种传统吹制玻璃工艺都很了解,因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玻璃器生产的中心正是威尼斯。那时最顶尖的玻璃工艺品都来自威尼斯的穆拉诺小岛,利诺·塔格利佩拉也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拥有着世代相传的绝世技艺。
二.丰富的嵌丝工艺特征
嵌丝工艺是玻璃吹制装饰技法上较为传统的一种。最早嵌丝工艺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那时嵌丝玻璃造型基本借鉴了当时的银器,但在1520至1540年期间,则拓展了玻璃制品的使用功能和艺术形式,新的造型和新的工艺也渐渐诞生。比如旋转条纹状装饰手法(Twisted filigrana)的出现。Filigrana其通常被翻译为“嵌丝” 或“花丝”工艺。
首先从工艺角度去解读“嵌丝”一词,对于玻璃创作来说这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传统工艺。并不是用字面意思理解的金丝和银丝装饰条纹,而是指用传统威尼斯工艺制作的条纹装饰的吹制玻璃。也可说统称为嵌丝玻璃,就如同中国宋代哥窑工艺特点用“金丝铁线”来形容是一个道理。
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吹制玻璃作品创作没有停留在传统的吹制方法上,边创造边探索,从而发展了一种新技术。作品《库拉clodla》在传统嵌丝工艺基础上开始尝试加入两种色彩在同一个器皿上表达。而装饰手法的运用依旧是嵌丝的在线条组合的精髓。在作品中能看见既是单色线条组合成的色块中也能分辨有粗细排列,并且粗中有细,仔细分解一条粗线条纹是由两条甚至是四条细线交织螺旋组合而成。从整体观察器皿上布满的线条都是根据器形变化松紧排列,口部到颈部线条细长紧密,从上往下满满扩散放大,可以说是装饰的线条突出了器皿轮廓线。
同样是运用嵌丝创新手法,作品《天使之泪angel tear》系列采用不透明的彩色玻璃料在透明玻璃器皿主体上套色吹制。用水滴状的器皿造型来呈现泪水滴落下降时由于重力影响形成的上尖下圆,这极简的造型上利诺·塔格利佩拉用他独有的线条装饰来丰富填充。器皿表面从最饱满的瓶腹部中心开始用橙、红、黄、蓝、黑五种不同的颜色向外旋转扩散。在线条排列上利诺·塔格利佩拉模仿螺蛳螺壳纹理的曲线,从旋转的中心沿轴线由近至远为顺时针方向。将这螺纹完美的结构比例用在水滴形的造型上恰到好处,既包容又连续。
同时绞丝多种色彩规律排列这在工艺上是非常困难的, 当作品需要嵌不同色彩玻璃结合的时候,制作过程是需要先提前将准备好的不同彩色玻璃棒根据色彩搭配整齐放好在滚料台上,然后直接将吹杆取好的玻璃溶液蘸取色料。接着将蘸好料的吹杆以45度斜角靠上滚料台边缘,转动吹管并向前推移,使坚硬的色料贴服于软化的玻璃料上。接着需要将蘸好料的吹杆平放到加热炉中加热直到所有坚硬的色料融入到主体物表面。加热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台处,才开始纹路的设计,创作者会一只手拿镊子夹住热玻璃料头顶端,另外一只手不断地来回滚动吹杆,玻璃料扭转变形使颜色料形成自然纹路。
利诺·塔格利佩拉的中期器皿作品创作的风格都是由多彩的线条重叠交织于玻璃器皿表面上,组合的画面产生绚丽到让人心醉的情调。而通透亮泽的玻璃与环境也展现了很好的互动,彩色线条在不同的视角下都能呈现不同的交错方式,让观者体会到色彩充满热情活力地流动穿梭于生活之中。
三、 精湛的冷加工雕刻工艺
一件完整的玻璃吹制艺术作品的成型通常与后期冷加工的处理是分不开的。而在玻璃上后续加工的方式,有时也会使玻璃的色彩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效果。利诺·塔格利佩拉的作品中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精湛的切割和雕刻技艺。他会在作品高温塑形后等待几天退火,然后通过机械方法,改变玻璃作品外形和表面肌理。在他眼中,玻璃冷加工处理让玻璃和光有了更多接触变幻的可能性,玻璃因为光而存在,他要让光自由穿越,变化无穷。冷加工并不是没有温度的艺术表达,通过利诺·塔格利佩拉的手,我们在作品表面看见的是带有感情的艺术创作。
在相同的质感间,跳脱的玻璃色彩具有韵律地错落置放,在不同的质感中,半透明反射的晶莹色彩与不透明稳重的敦实色彩交相应和,表现出动和静,柔和刚,精致和质朴的视觉对比效果。因为冷加工的艺术表达对于利诺·塔格利佩拉创作来说和色彩表达一样重要。所以他将色彩和冷加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他将切割刀当作画笔,在器皿表面刻画出丰富的画面。《花瓶vase》器皿本体造型简单,通体是由不通透的黑色玻璃料成型,光亮的黑色玻璃就如上了黑色陶釉的陶瓷或光亮的黑色漆画表面,在黑色玻璃表面上的每一道刮痕远看如同白色的线条,排列整齐的刻痕组成菱形几何纹样。依附着器型边缘的刻痕反射出的光线能加强边缘线,将球形器身表现得更饱满有张力。如果说单一的色彩更适合冷加工的表现,那么利诺·塔格利佩拉则并不想将冷加工雕刻仅停留在单色物体表面上创作上,他开始将表面切割的肌理与绚丽的色彩叠加。
凭着从威尼斯学来的技术,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吹制作品显示出它独特的装饰趣味。《维纳尼Vienna》作品色彩绚丽,不同的大色块相互拼接叠加。画面丰富却不杂乱,让人更惊叹的是利诺·塔格利佩拉在不同色块上的冷加工处理。他会根据不同的形体去改变刀口的形状,将冷加工玻璃演绎出许多不同形状的条纹图案。这一系列作品特色便是巧妙地将不同肌理的刻痕恰到好处地分布于色块之上,将刻痕融入到色彩之中。仔细观察局部左侧黄色色块上刻划线条干练有劲,紧挨黄色上部蓝色色块的线条同样是长线条组成却看不到在黄色色块上锋利干脆的表现。再往上看棕色色块上一片如鱼鳞的刻痕,短小如点状的表面衍射出更多环境的光线。
通过分析不同色块上的刻痕能看出利诺·塔格利佩拉用的刀口有的大小不一样,有的形状不同。最重要的是他下刀的力量和速度也是刻意地设计,这样就算用相同的工具也能变化出十几种不同的肌理。利诺·塔格利佩拉将每块色彩原本生硬的交界线用不同方向的刻痕打破色彩边缘线,另一方面,将几种不同的色彩用同一种纹样的刻花连贯起来,使得局部不再单调,画面也更有立体感。
另一件表现精湛冷加工技法作品《前行Endeavor》灵感来自许多小船聚集在威尼斯泻湖入口的景象。作品由28艘船组合而成,每艘船用一个主色彩表达,展示时将其悬吊在空中,这景象唤起他对故乡威尼斯的记忆。每个船造型如同梭子,轻薄的玻璃片状两头细长,玻璃被拉长的两端并不对称,给人一种失重感。制作工艺上每艘船都是热吹成型,处理方法和吹器皿不同,片状的造型并没有吹入气泡,而是直接将熔融玻璃料在冷却前用镊子将一端延展拉伸。造型统一的每个小船在色彩冷加工上各不相同,每艘小船利诺·塔格利佩拉都给予它一种不同的表面肌理。可以观察到每个不同的切割方向和方式,有线条紧密切割排列,宽面线条曲线排列或是块状均匀分布,密密麻麻的刀痕在器皿表面都没有一条是一模一样的。有深有浅,有短有长,充满着力量感。给人很强的肌理感,能感受到每一刀切下去都带着作者的情感。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利诺·塔格利佩拉对玻璃和光的关系更有体会。作品在光线的作用下,如何通过冷加工雕刻设计外部的形式就变得尤其重要,雕刻深浅不一的表面会使光线发生反射和折射,给观者产生不同的观赏体验。玻璃的各种性质让它成为光影理想的舞台。有时,玻璃的通透折光性让影子也成为了作品的配角,甚至是失之便觉乏味的重要角色。
利诺·塔格利佩拉吹制玻璃作品造型艺术特色
第一节 口颈的流淌拉伸
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吹制玻璃作品形式从器皿开始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造型上注重器皿口部和颈部的处理,并不断发展口颈的形式。口部从小口慢慢拉伸流淌,造型修长流畅。本节将从利诺?塔格利佩拉吹制玻璃作品的口部和颈部分别分析各个时期作品的演变和特色。
一、作品口部的流淌
对比各个时期塔利诺?格利佩拉的玻璃器皿作品,首先能从口部分析得出他早期作品《夫莫纳foemona》口部都是简单的小直口。这是由于传统工艺的制作要求通常都是严格地规律化的制作,可以工整,也可以自然随性。
让玻璃器皿口部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形状,已成为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工作特点。《西莱亚silea》系列的作品每一件器皿的口部细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像洋葱尖顶部,有的是做成倒三角的口沿。利诺?塔格利佩拉会根据器型肩颈的曲线来设计最协调的口部。他追求玻璃熔化后随机形成的形态,创作过程中试图制造一个自然的感觉,没有人为的痕迹。他是利用玻璃料在吹杆上滚动时受重力的影响会向一边倾斜或下坠的原理制作的,有些是玻璃液熔化后的意外效果。利诺?塔格利佩拉正是利用玻璃的特性:遇热是柔软黏腻的,冷却时是坚硬易碎的。它时而固态,时而液态,坚硬且透明,它是自由且多变的。
二、作品颈部的拉伸
利诺?塔格利佩拉创作的关注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对器皿口部的细节关注转向了器皿颈部的变化。从他早期作品《夫莫纳foemona》简单的小直口开始到《维纳尼Vienna》,作品造型特点都集中在被拉长的颈部,口部已经融入到颈部部分,后面发展到《天使之泪angel tear》(图15)颈部的形态更加细长,水滴状的器型被夸张,如同天使的泪水从天而降。设计这样的造型充满力量感和速度感。被拉伸的颈部形如直线,和表面的色彩线条相呼应,互相带动。
与其他玻璃创作方式相比,吹制玻璃方式能更快地达到创作的效果,并在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表现形式,这都是由玻璃特别的材质特性所决定的。在高温加热状态下,半流动的玻璃状态可以改变成各种形式,可以表现得很沉重,也可以非常轻薄。同时也释放了艺术家的激情,是一种有趣的艺术实践。
生长流动的造型
一、弯曲的颈肩
随着口颈的发展,利诺·塔格利佩拉将注意力转向整体造型的意向表达,这阶段着重发展颈肩的弯曲,将口颈肩连为一个整体。
将吹制工艺的灵活性体现在造型上。玻璃吹制是一个迷人的工艺,灵巧的双手,在旋转杆、切边、成型细长。利诺·塔格利佩拉的著作立意新鲜,造型独特使人发生具象的联想。玻璃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色彩呈现方式。它在改变物质形态时并不如一般物体可以由固态转变至气态或液态,而有专门的“玻璃态”一词来描述。在吸收热量的过程中,玻璃不会沸腾、蒸发或是突然流动,而是物体自身的黏性逐渐改变,上升到一定温度时,玻璃就会呈现如糖饴般缓慢的流动趋势,玻璃在高温吹制过程中呈现的液态,而在加热过程中如有任何地方突然性地降温,玻璃就会以当时的形态结晶,在合理的掌控操作之下,艺术家甚至能够展现温度变化中空气的运动。经过快速降温,玻璃会由类似液态的流动状态瞬间凝固,而在退火至常温后,方可变成可以触摸的常见的静态形式,玻璃在高温时的运动状态好像被立此存照,得以如被其外轮廓这一“相框”所勾勒般呈现给观赏者。
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创作意图是把具象事物进行抽象的艺术表现,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吹制作品形体抽象,但却充满生命力。他最近系列之一《恐龙》,当然不会从字面上描绘任何史前爬行动物,用拉长、弯曲的这些颈肩的形状来表现对史前两栖动物还有恐龙这种独特物种优美的脖颈。形态各异的自然界动物或植物,使他的作品有丰盛的灵感来源,于是便构建出了利诺·塔格利佩拉式的丰富造型语言。作品《恐龙Dinosaur》是如此具有抽象表现力的作品,如果把这组作品想象成是一件交响乐的乐器,那它一定是25把小提琴之一,正演奏着维瓦第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那么愉悦、充满生命力、优雅又美丽。
二、蛇形的体态
利诺·塔格利佩拉的器皿造型在后期已经看不见传统形式的影子,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走向雕像空间的塑造。夸大颈肩的曲线,从平面的弯曲延展到三维前后空间。整体曲线如蛇曲折延长的形状,线条柔中带刚,富有弹性可随时伸缩自如一般。
在80岁高龄时,利诺·塔格利佩拉依旧在挑战自己,他找到了下一个令人激动或崇敬的形式,并为新形式的表达和创意而努力。他最新的一件作品《火凤凰Fenice》系列,是2015年2月创作的,是笔者所见过的吹制玻璃中最有力量的作品之一。笔者会将这些作品与马蒂斯令人愉悦的画作或者莫奈的《水中百合》,还有中国唐代迷人的塑像划分在一起。换句话说,利诺的作品有一种风格,它所关涉的已经超越了时间。我们如此幸运,可以欣赏到一位集大师技艺和艺术才情于一身的人,用他的率真与开放将石英转化为奇妙的艺术品。
从作品造型的角度看利诺·塔格利佩拉的《火凤凰Fenice》系列相比《恐龙Dinosaur》系列有相似扭曲的线条,但创作理念上则是质的飞越,不再是传统器皿常规有口部颈部和腹部的区域划分,而是整个主体物以空心的线条表达。作品灵感来源于神话中的火凤凰的神秘造型。夸张如同蛇形的体态表现就好像凤凰浴火重生一样。他的这个系列给人以神秘、华丽和灵动的感觉,模仿鸟类优雅体态的造型,将吹制突破常规器皿造型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感觉。利诺·塔格利佩拉在70年来对玻璃的探索中,他再一次重新塑造了自己。正是这样持续不断地寻找完美的吹制技法,使得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在个人与工作中自由转换,持续发掘自己的新潜能。秉承着不固守礼节的激情风格,他创造出具有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张力的作品,创造出超越自然的美。
作者简介:陈悦颖(1990.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省杭州市),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职称:学历(2013级硕士)研究方向:玻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