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涌芳
湖南信息学院 辅导员
摘要:“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回应这一重大命题,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核心要求;实现路径
一、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必须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核心来展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言之,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从政治高度把握育人这个核心,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战重要性。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学校家庭精心引导和栽培,帮助他们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好了青少年阶段铸魂育人的工作,就是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塑造了不可或缺的灵魂。[1]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一项战略工程。我国高等教育一定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更加坚定自觉地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任务,始终把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必须始终以这样根本性的核心要求为引领。
二、深刻认识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核心要求
当前,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全面把握、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推进“三全育人”改革要坚持以大思政观引领、以系统思维统合、以问题意识贯穿、以担当精神深化,营造育人工作“行于人人、融于时时、化于事事、见于处处”的良好氛围。
多元聚力,全员落实育人责任。一是切实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将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党务干部组成的思政工作“主力军”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计划,推进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批思政工作领军人才。[2]二是深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三是全面汇聚全员育人力量。
多维贯通,全过程贯穿育人环节。一是聚焦关键工作领域,完善培养体系。以学科思政为引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抓好分类引导。针对不同年级本科生,分别侧重加强引导塑造、能力提升、实践锻炼、职业指导,做好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三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实施价值引领。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为契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完善开学、毕业以及荣誉表彰等典礼仪式,发挥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3]
多向驱动,全方位融入育人系统。一是坚持系统思维,从体制机制完善、实施体系创新、完善领导机制,强化保障机制,改善评价机制,健全系统化的“三全育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注重精准施策,着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培育具有示范性的“三全育人”特色工作品牌。三是规范实施体系,健全育人体系,创新工作载体、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育人制度和模式,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三全育人”立体工作格局。
三、结合疫情找出实现路径
任何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重大灾难常常会孕育出崇高而伟大的精神。[4]在抗疫中孕育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剪影,更是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和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科学融入抗疫精神,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教育的深邃力量来自于理论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代同向同行。
当前,应着力将抗疫中涌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守望相助”等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合理地融入到思政课各门课程中,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力和价值塑造力。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从处理抗疫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看辩证思维的作用、从群防群控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疫情防控技术创新看科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战胜疫情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战胜疫情的精神支柱,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疫情,领会中华民族如何一次次从磨难的淬炼中奋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灾难中弘扬中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交上抗疫大考的“青春答卷”。
四、创新抗疫时期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课堂是“三全育人”重要重要场地。疫情在全世界快速蔓延,为教学回归常态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思政课教师更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抗疫期间,线上教学是常态。要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着力将传统师生课堂交流的优势转变为线上交流的优势,避免线上教学流于形式。
二是探索建立“思政课程融媒体平台”,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育人平台,强化疫情防控的思想教育引导,为学生补充思想政治营养。要善于将各类视频资料作为教学资源的补充,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优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是思政课要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画出育人同心圆。可邀请抗疫英雄现身说法、邀请名医解读疫情、邀请社科理论专家走进课堂……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这场疫情,给每个人出了一道真情实境的重要考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答卷,在抗疫过程中实现一次重要的人生成长。
五、以一体化育人体系为目标
“三全育人”的目标形态是一体化育人体系。综合改革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优化,通过一系列工作规范、标准、制度等改革成果落地,促进形成育人工作一体化协同融通集成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育人工作成效如何,同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健全完备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固然有诸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其中至为关键的就是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建构一体化育人体系,是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体化育人体系首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其中,德育是首要的,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育人体系上要着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价值引领、人格养成等教育目标的一体化,也就是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整合起来,并且突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在目标体系中的统领地位,以德育为先,实现“五育”并举和互动融合。
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就是要建立起更加健全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更加协同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
参考文献
[1]颜鹏飞,李才宝,陈怡君,等.“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探索[J].福建茶叶,2019(7).
[2]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
[3]刘建芳.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学园,2018(20):190-19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8日)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