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 高礼群
[导读] 课堂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有效率的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礼群
        (四川省自贡市解放路中学  643000)
        【摘 要】课堂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有效率的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我们将探究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堂;课堂有效性
一、何为课堂有效性
        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有效性,是指课堂效益的表现程度。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郭博士说: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1]可见课堂的有效性与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息息相关。
        那么,何为课堂有效性呢?课堂有效性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有效率的获得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
(一)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意义认识不足,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以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中心,并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道德与法治课程虽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学生对其意义的认识却不足,总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道德与法治内容不求甚解,考什么学什么,考完就忘记,对课程的内容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就是“豆芽科”,在师资安排上很随意,认为谁都能够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有的是即将退休老师的“照顾课”,有的是一些老师凑工作量的“备胎课”,仅有少数的专业专职教师,无法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形成合力,这些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始终不高。
(三)课标精神理解不到位,新的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标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可是某些学校对新课标及新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走入了一些教学误区,一些一线教师认为:只要是学生活动多,课堂热热闹闹的就体现了课改精神,让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或者认为以“主动参与、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贯穿于课堂当中,就体现出了课改精神,可是教师只是照着模版完成任务,有形式却没有灵魂,一节课设计诸多问题,学生按图索骥的完成任务,教师仅仅作为提问者,错误的理解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由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现状我们不难分析出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性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的因素
        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经验及自我意识,对课堂有效性的实现具有前瞻性和主导性的意义。“教师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能不断研究和实践,掌握启发学生和引导学生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得到实在的益处。”这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2]可见,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如果能够将课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及自身的教学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会更加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的实现将会获得更大的可能性。
(二)学生的因素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观念、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准备状态及自我意识都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基础性的因素。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心理需求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时是出于被动状态还是主动状态,学习的内容是否内化升华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同时情感缺失会极大地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缺乏热情,激情的课堂是毫无生命力的课堂,目前这一学科教学中情感缺失也是实现有效性的一个瓶颈。
(三)教学环境因素
        学校的目标规划、激励制度及评价体系等软件条件及校园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的硬件条件都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性。学校的各项制度是对课堂的有效性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许多学校将教育资源向所谓的主科课程倾斜,大力增强师资、学时及其他资源的配置,而作为“副科”的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资源就受到挤压不利于其课堂的有效性。
四、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建议
        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应该多管齐下,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都应该有所转变,全面的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知:转变观念,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渠道。不能仅仅因为中考分数所占比例低就忽视它,不重视它。我们的新课改精神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德的发展是排在首位的。学校、教师就应该少点功利心,理性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
(二)情:加大课堂的情感投入,从心出发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也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增强学习的情感投入就应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加强对话教育,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习中学会“悦纳”他人,教师应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情意观,积极关注、肯定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平等友爱的生生、师生关系,让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意:坚定信念,增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责任感
        教师教学的责任感是与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相关的。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就会不辞辛苦的去探究提高课堂有效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并付诸教学实践当中。因此,应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或可开展一些职业道德交流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四)行: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实践,不断尝试。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面对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什么样的学生,就应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有创新,例如关于法律内容的课程,我们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来让学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关于政治学的课程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议政”等等。尝试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影响有效性的因素是全方面的,所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也应该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余宗奇.追求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师,2009(S1)
[2]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姚丽辉. 浅谈农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J]. 新课程(下),2012(01):78
[4]施莉莉. 浅谈增强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 教师 , Teacher,2013(03):49
[5] 史晓青,杜学元. 有关课堂有效性和有趣性兼得问题的思考[J]. 鸡西大学学报,2011(10):3-4
[6] 张广君,王玉凤,任辉. 论课堂有效性[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02):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