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跃平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实验中学,456300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所以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呢?下面,就本人多年语文教学感受,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是否更新理念,转变角色。
2.激发学生兴趣,构筑教学乐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子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区’”。首先,激发兴趣应抓住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运用恰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说个绕口令,讲个故事,猜个谜语,来个成语接龙。既简单易操作,又可以较快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其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或情境导入,或故事导入,或优美音乐导入……
3.创建和谐氛围,发挥学生潜能。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投以信任的目光,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每位学生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演绎课堂
著名德国民主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在课堂上尽情演绎。
1.让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思之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过去的语文课常常是学生被老师的一连串问题牵来扯去,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其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好。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让学生解疑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自己去推敲文本,去探索,去发现,直至走出错误的迷宫,这比简单的塞给他们一大包知识,灌进一肚子理论和思想更有好处。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通过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相互交流、争论和启发探讨,使学生始终在问题中学习,养成提问题、想问题、解答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表演
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读书使人博学,会谈使人敏锐”。科学研究表明,多讲话会使人灵感涌现和增加创造力,从而变得更聪明。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表演说话,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读一些语言优美的课文时,可以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以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朱自清的《春》。
“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体的桥梁。”这是皮亚杰的名言。学生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常常借助于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演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领会文章主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在教读一些具有较强的故事性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角色变换训练,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这样会利于调动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蒲松龄的《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让学生解疑,让学生表演,长期训练,学生必定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改革课堂教学,讲究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只要教师导起来,学生动起来,师生一起携手就定能共同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