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堂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曲艳梅
[导读] 大学生是我国国民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不仅要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同时还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
        曲艳梅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国民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不仅要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同时还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高职院校尝试了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学思路,课程思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进行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职、专业课堂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推行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会议还强调要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课程是关键,针对人才培养特点和学识思想特征完善教育教学体系,秉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融入课程”的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政内容纳入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以课程规划制定促进思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目前,除了思政专业课堂,多数教师只忙于教学,只有少数教师才会考虑育人,大多数教师没有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些教师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堂上引入思政内容,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不易接受,可能与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高,教学方式单一,道德体系建设的滞后性等有关,如何有效地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已成为“思政教育”教改的重要难题,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教改的有效途径。
        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学生效仿的对象,老师的学识和能力,对于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明辨是非。广大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灯塔,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必须欲正人先正己,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
        其次,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高职专业学科的深刻认识从“认识和传播专业课文化”、“诱发对专业领域之美的探索”、“阐释专业课与人生价值”等方面讨论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我们提炼的德育内容为: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养正家国情怀。
一、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要深度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
1、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思政教育,培养严谨态度
        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提前到课堂,就是教育学生履行契约。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就是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抄作业的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我们要分析抄的原因,针对性的交流,让其重新完成作业。

教育学生做人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始终秉承素质教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素养和思维严谨、工作求实的作风;(3)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2、从教学进度安排中进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我们高职专业教师更应当深度理解“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每个知识点中及各教学环节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认真做好每堂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统一。例如我们在学习AE软件的时候,课程初期以一些简单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们参照步骤进行制作;中期教学任务只给定学生一定的素材和制作要求,让学生们按照具体的要求独立完成制作;后期教学任务中则只给定学生题目,完全让学生自行设计、制作。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学生们切身感受到自我提升的过成功,从而引导学生完善自我逻辑思维,教育学生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过程的,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学习,理性探究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
3、从教学内容的选取中进行思政教育,养正家国情怀
        在设计承载教学内容的任务时,尽可能多的选用激发学生们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了解案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来感受祖国的伟大和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例如在设计学生们自主完成的任务时,选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片”这样的案例,使学生们在利用AE软件完成片子的设计制作的同时,深刻的了解到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等。既提高了专业知识,又传递了正能量,把养正家国情怀做到实处。
二、课程思政的几点建议
1、“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面目出现,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就会成为另一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所以,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于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无形地育人作用。
2、课程思政的内容绝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而应该包含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
3、 课程思政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也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教师有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引领,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总之,我们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德育教育的践行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思政教育的养分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学生们的心田;要学会举一反三,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内容、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684(32):85-88.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肖映胜, 张耀灿.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理念新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06):36-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