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琴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镇教育辅导站,甘肃省武威市 733203
摘要:学生课堂阅读能力对其课堂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在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应用以下策略:培养动手习惯,提升阅读深度;培养联想习惯,提升理解能力;培养互评习惯,提升合作能力。应用这三个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个体阅读速度、文章联想理解能力、互评互助的能力,使学生们的课堂阅读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课堂阅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环节。学生的课堂阅读综合能力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若学生课堂阅读能力较弱,那么教师开展的朗读课文、分析语句等活动不仅需要耗费更多时间,还容易使教师不自觉进行讲解式的教学[1]。而要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教师就需要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
一、培养动手习惯,提升阅读深度
阅读不仅仅是口、眼与脑参与的学习活动,还需要手的参与。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手拿书本,以朗读或者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而小学生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并不出众,许多朗读时的理解与疑惑在朗读之后便会快速消散,导致学生常常需要再次阅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单次阅读的深度[2]。
以《那个星期天》为例,这篇课文以细腻的心理描写描述了小男孩心中无法忘却的事情。但对学生而言,文章中频繁的心理以及环境描写很容易混淆他们对时间的认知,以至于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梳理文章中的时间线。因此,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快速一遍课文,然后以提问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动手的习惯。教师提问:你们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详细内容吗?比如,文章的“我”催了妈妈几次。有哪几次是由于“我”的原因而导致没去成的呢?学生们回答:没有,不是很清楚。教师提问:那如果再读一遍,怎么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来呢?学生1:可以一边读一边用笔划出答案。教师:那为什么在第一遍读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呢?学生1:没想到,而且读太快没时间。教师:你说得有道理。那么以后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这样读一遍我们就知道文章写了什么!学生2举手:老师,做什么笔记?教师:我们可以从题目来判断,从题目中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3:星期天干什么事情。学生4:星期天和谁,在哪个时间,去干什么事情!教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在阅读中就应该依据这些问题去做笔记。比如找出文章出现的各个人物,用圆圈出人物;找出文中代表时间的词语,依据时间将课文分部分……在问答与举例之后,教师能够让部分学生产生动手阅读的意识,并使这些学生的阅读深度得到加深。
二、培养联想习惯,提升理解能力
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是课堂阅读能力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习惯于以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去理解课文,因此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并不强[3]。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以联系生活经历、代入想象等方式,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文章理解能力。
在引导学生动手阅读之后,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以此提升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感知能力。在《那个星期天》的学习中,由于这个时代的学生们普遍受到家长们的宠爱,因此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都较难感受到“我”无奈、焦急的心情。对此,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其他情况,比如“等人”,以此培养学生联想能力。教师:大家在生活中有过等人很久的经历吗?学生3:有,有时候我约郑同学一起去打乒乓球,明明说好了五点到球场,但是他总是要迟到半个小时。教师:那你还记得你等他的时候的心情吗?学生3:那个时候别人都是几个人一起打篮球,就我一个在等人。我就坐在乒乓球台上看别人打篮球,我现在还记得那几个打篮球的人在太阳下跑来跑去。教师:那个时候你着急吗?学生3:很着急,我一边看别人打球,一边玩拍子,恨死郑同学了。教师:我们来看课文,“我”难得等到周末,想要妈妈带我出去玩,但妈妈总有事要忙,“我”的心情和你当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学生3:我觉得很像,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初步掌握联系生活理解课文的能力。
三、培养互评习惯,提升合作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会开展合作阅读活动,而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阅读形式虽然能够丰富学生们对文章的认知,但是不利于学生认知自己的阅读理解质量[4]。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互评习惯,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并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完成对“我”的心理分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并开展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在组中对彼此的阅读理解成果进行互评。比如,教师展示文章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对同学的理解进行评价。以某小组为例,学生9:我觉得这句话表现了小男孩的伤心以及倔强,他不想自己哭的时候被妈妈看到。学生8:我不这样认为,他哭的时候以及被妈妈看到了。而闭着眼睛是因为他不想再看到太阳了,太阳现在的样子代表着时间已经很晚了,他不可能再出去了。教师介入:那你们能互相分析一下对方得出和自己不同结论的原因吗?学生8:他是把自己代入进小男孩角色了,所以觉得哭的时候不能被妈妈看到。但是……在教师的介入引导下,学生们会逐渐养成互评习惯,进而在互评中得到课堂阅读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动手阅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初次阅读之后便能够对课文产生更多理解。其次,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联想习惯,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章例子联系在一起,辅助自己理解课文。最后,教师需要发展学生的互评习惯,以此友好的互评了解彼此的阅读想法,开阔自己的思维。通过这三个步骤,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以及语文素养都能够得到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英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艺术解析[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Z2):27-28.
[2]朱艳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外语文,2020(18):66-67.
[3]窦立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对策[J].教育艺术,2020(02):80.
[4]姜妮妮.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J].小学生(中旬刊),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