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祥
贵州省兴义市清水河镇泥溪中心小学,贵州省 黔西南州562422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应当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必要性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人才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引起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铺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需要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巧设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展开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教育体系中,数学学科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突破教材内容的师傅,掌握更多思考的方式和方法,能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质疑。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其不断突破、创新与挑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实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同步提升,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也能促使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二、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给予适当铺垫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采用层层铺垫的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思考的方式存在欠缺,无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就应当运用有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提供一定的铺垫,促使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关圆锥体积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准备一个等底同高的圆柱体容器和圆柱体容器,并将这两个容器放在一起,鼓励学生围绕着这两个容器提出问题。有的学生问:“这两个容器的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问:“这个圆锥体能够储存多少的水呢?”还有的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去计算这个圆锥的体积呢?”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将这些问题记在黑板上。之后,教师就可为学生认真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开动脑筋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提出问题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需要提出问题,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其从发现问题逐渐转变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出多样化的方法[1]。这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能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思维的拓展和知识的获取,实现其学习效率、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巧设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
问题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而小学生本身就具备较强的好奇心[2]。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水果厂决定购买更多的水果,因而买了10吨的雪梨,哈密瓜的吨数是雪梨的六倍,那么这个水果厂一共购买了多少吨的雪梨和哈密瓜呢?”在提出这一问题后,教师还需要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持续性、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认为应当如何解答这一题目呢?解决这个题目的关键是什么?哈密瓜的吨数与雪梨的吨数存在怎样的关联?题目中哪些条件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需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样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提炼出更多有用的信息,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求知和探索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保证一定的开放性和新颖性,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使其逐渐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问题:小白的爸爸打算国庆期间带全家出去玩,并让小白自己选择想要去的地方,购买相应的门票[3]。当小白查看门票时发现,购票网站拥有两种购票方式:A方式,成人一张票的价格为150元,小孩一张票的价格为50元;B方式,6人以上的团体票,每人的票价为100元。在展示这一题目后,教师需要围绕着题目继续提出问题:“你能理解购票网站上的这两种购票方式吗?如果你是小白,你打算怎么购票呢?你还能围绕着这个题目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稳步提升。
(三)运用一题多变展开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利用一题多变,这不仅可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解题模式的束缚,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认真分析一些较为经典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分析,使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散个人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有关分数除法的内容时2,如果教师直接提出“”这一问题的话,学生将会较为疑惑。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去学习,并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延展题目,联系实际生活。如,某班教师购买了130套图书,其中80套分给了学生,那么还剩几分之几?分出去几分之几?买来的书比剩余的图书多几分之几?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涉及有趣的数学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彦青.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感悟[J].新校园:阅读版,2018(2).
[2]高秀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8,000(004):151.
[3]云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00(001):P.13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