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环境下的县区农村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23期   作者:陈继泽
[导读] 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利用县级搭建的三个课堂环境下的优课优师平台,促进农村语文教师群体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陈继泽
        四川省剑阁县教育局电教教仪工作站   邮编628317
        摘要: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利用县级搭建的三个课堂环境下的优课优师平台,促进农村语文教师群体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关键词:县区农村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三个课堂环境;策略
        
        义务教育公平、教育质量事关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了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配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运动场、教学及辅助用房等资源,解决硬件配置问题和教师数量的配置问题,但是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县域内农村语文教师与城镇语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正面临着专业能力不断弱化,大多数专业培训的实践针对性不强,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条件和氛围。传统语文教研无论是管理模式还是教研方式都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针对农村教育阶段面临的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现实需求,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如何利用三个课堂设备,促进农村语文教师的专业如何成长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传统语文教研的局限性
        1.学校常规语文教研管理已不能适应教研发展的新趋势。
        学校传统的语文校本教研活动主要是学校教科室行政主导、教师互动较少,其教研形式存在着事后性、静态化的特点。教师教研活动更多执行的是学校布置的常规教研,学校都是按照“开学安排教研计划—语文教研组按计划布置落实—语文教师公开课—课后语文教研组集中研讨—期末语文学科组教研总结”这样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研模式,存在语文教研组安排困难,教师不愿“表演”,课后语文教研老师们大多是同事,碍于情面,不愿“真枪实弹”指出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很难聚焦到课堂真实疑难问题,加之农村语文教师的视野局限,研讨活动很难深度探寻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校本教研缺少过程性展示资料。教研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教研视野也很难有效拓宽。这种低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化特征突出。
        2.以经验传帮带为主的语文教研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素质要求。常规语文教研活动由于空间、时间以及技术设备的约束,大多数语文教研是学校有经验的语文课前指导,课后教师自由反思,语文教研组研讨,年轻教师只能与本校有经验的年长教师交流,优秀语文课堂无法产生辐射与效益,学校无法提供活动前后讨论用的教研平台,授课教师思维无法自由交流,教研内容无法直接唤起教师教研的内在需求,教师教研缺乏足够的深度。
        二、三个课堂环境较传统教研模式的优势
        1.打破课前研讨时空限制
        利用专递课堂的会议功能,三个课堂模式下的教研打破时空限制,同时借助县级教研平台,引进名师工作室成员,特别是名校名教师的课前同步交流,拓展了教研的深度、宽度。为激发年轻教师思维火花提供了可能。笔者所在的县区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及成员在交流平台中与县域内普通交流。
         2.提升名师示范效益
        通常的名师示范课,只能是局部地区、局部学校、少量老师的听课。名师的示范效益辐射受到局限。

三个课堂设备,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专递课堂设备应用,可以将优质资源推送到一定的区域,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共享名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课堂教学过程可回溯
        常规教研是事后性、静态化评价,教师评价均是回顾性,总体评价,对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均无发涉及,且授课教师对局部的处理有时无法溯及。三个课堂的同步录制功能解决了课程的录制存储,为课后的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推送提供了可能,课后的剖析、反思提供了实证。
        三、三个课堂环境下农村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1.利用“专递课堂”,打造教研联盟
        建立县域内城镇强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相互支持的教研联盟。每个学段选取城镇二、三所学校,作为联盟牵头学校,其余薄弱学校作为成员校,强化牵头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城镇牵头学校与成员学校之间,充分利用专递课堂设备,每周开展研讨活动,通过专递课堂设备研讨语文教材,共同探讨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每篇课文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城镇校名师一同备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如观摩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教学视频案例《赠汪伦》,孙老师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法,体会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将教师思考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微型课题,如“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的研究”等课题。通过案例的反思与研究,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
        2.利用“专递课堂”,开展同步教研
        利用“专递课堂”,打破空间、时间对语文教研活动约束。教师在专递课堂教室上课,利用专递课堂设备,把授课信号接入到研讨会场,所有听课教师在研讨会场听课。研讨会场可以由市县级语文教研员主持,邀请本县名师远程评课,甚至可以邀请外地的专家远程交流。在研讨会场,所有参与人员可以自由交流,随时对授课教师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解读,也可以针对授课环节发表不同的见解。因视频信号接入到研讨会场,这种交流不会影响授课教师,是一种无感知的评课。在这样一个自由的交流平台,在教研员和名师的引领下,老师没有人情的羁绊,老师的自由评课,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一个“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作用。
        3.利用资源平台,开展课后反思
        “专递课堂”所有的资源和交流情况都可以存储,课后我们的评课可以针对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字词教学、还是阅读理解,是精准的解剖式评论,不再是空泛的事后评价。授课教师可以课后反复播放授课视频和评论视频,自我剖析,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训练,在名师引领下的校本研修变得有血有肉,加速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利用平台的扩展性,针对性的远程培训
        平台可以提供软终端远程培训,县区、学校可以根据本县、本地的实际,以远程培训为依托,请各地的名师、骨干教师传“经”送“宝”,最大限度地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强、途径便捷,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县级平台还可以收集部分名优教师的课例,如魏书生、于漪等名师,以及全国语文教学大赛的获奖教学视频,还可以接入省级、国家级教育资源平台,利用软终端、手机APP,通过观摩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总之,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利用县级搭建的三个课堂环境下的优课优师平台,促进农村语文教师群体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专业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