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靓雨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第六中学,湖南省岳阳市 414500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重要的成长阶段,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心,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尤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内容难度较大,且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主要运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图形和思维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效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一个简单易懂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数学知识涉及很多公式、图形、概念等学科要素,这些学科要素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难度较大。一些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同时缺少逻辑思维,所以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心。对此,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数学知识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罗列各种公式、概念、图形,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知识的构成,从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了解各项数学知识[1]。一方面,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学模式的优化改进,将单调的语言教学转变为生动灵活的图文结合模式,使学生直观生动的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随着年级的上升,数学知识由少变多、由浅及深,不仅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教学难度也随之加大。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由教师占据,以教学内容讲解为主,学生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缺少有效的课堂小结时间。课堂小结可以理清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为了发挥知识小结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灵活的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为学生预留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时间。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开始之前,就为学生建立一个空白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最上方填写“反比例函数”,然后向下发散出各个分支,根据教学内容,在空白的分支上填写文字或图形。根据教材内容,反比例函数教学具体包括: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自变量取值范围、图像、反比例函数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五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次进行教学。在反比例函数性质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在“性质”这一栏的下方延伸出几个新的分支,将反比例函数的各个性质填写进去,包括:增减性、图像性质等等。通过建立思维导图,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学生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的构建进行思考,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体系,使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内容。在思维导图构建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图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同时列举一些综合类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中的知识点进行解答,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应用方式,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在课后复习中应用
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知识内容较多,很多知识点比较琐碎。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能更好的分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通过整理知识框架,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
例如,在“三角形”知识复习的工程中,学生可以构建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导图。以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具体包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角的关系应用、全等三角形概念、三角形分类等多项内容。学生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分为:基础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总结升华三个方面。不同种类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和填写。以基础知识梳理来说,可以用红色标注,内容包括三角形基本概念、三角形分类、全等三角形三项内容。具体的内容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和延伸。在构建这个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回忆自己学过的三角形知识,分析三角形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总结三角形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而不仅可以构建直观的知识框架结构,还能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复习总结,从而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
(三)在习题讲评中应用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在数学习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准确的解答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思考流程图,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流程,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3]。例如,解答问题:已知函数y=(m-1)xm2+1+3x是二次函数,求m值。学生可以构建解题思路图,从二次函数这个已知条件出发,进一步分析出两个潜在条件,即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根据这两个条件又进一步可以分析出m2+1=2;m-1≠0。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解题,可以理清思路,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方法和逻辑。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通过思维导图,为学生构建直观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维新.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实践研究[J].南国博览,2019,000(002):P.276-276.
[2]于晓莉.学海无涯"图"作舟——运用思维导图促成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J].新智慧,2019,000(017):P.131-132.
[3]揭育林.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000(004):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