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名春
江西省寻乌县三二五小学 342200
摘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本文阐述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浅析了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实现路径
教育领域改革之后,学校的教学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因此教育界对教学质量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各学科间起着纽带作用,其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过小学语文学科后所培养的顺应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终生发展品格和能力。新课改之后,在义务教育时期,《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基本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基本包含:语文学科要培育学生从小要热爱中华汉字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日常学习中积累优美的语句,经常朗诵一些名人文章来活跃思维,培养语感,从中探索语文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汉字书写和识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还需要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感染熏陶,使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上内容,学生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应掌握的最基础的语言素养、审美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都有所包含,所以教师教学中培养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1]。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
(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只是教学生一些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如相近相反意词、固定搭配、形近词等,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更深处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从而学到更广泛、更深层次学习语文学科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妈妈睡了》一节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描写“妈妈”睡觉时的模样: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 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蛋上。文章通过“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描写“妈妈”睡着时的面部表情,语言俏皮而可爱,能够形象的将文中“妈妈”睡着后的漂亮模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再体会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回忆起自己妈妈的模样,此时和作者情感达成共鸣,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课堂教学中,讲到描述“妈妈”睡着后面部表情这一小节时,可以开展讲故事的游戏,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妈妈睡着后的模样,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与自己妈妈的感情。学生描绘完之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你们能否像作者一样,写出一段能使他人与你产生共鸣的句子呢?然后学生就会陷入沉思,此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指导,如通过一些细腻刻画人物形象的字词,描述人物的表情神态会更加逼真生动。因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掌握一些写作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上课好动、不写作业、乱涂乱画书本等,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上课经常出神,东张西望,不集中注意力听课。所以,教师语文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一经发现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就应视情况对其进行批评与指正[3]。此外,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定期检查作业和笔记、积累优美的词句、课堂上认真听讲,不扰乱课堂秩序等行为约束,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仅通过书本知识进行单调的授课,这种授课方式给学生的印象是语文学科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图片和文字,并加入与文章情感相融的音乐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和理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有利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四)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训练
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言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对话情境,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言语表达,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例如,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从刚开始的新课导入到文章中生字词的讲解,再到文章正文部分的学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多的渗透一些情景训练,让学生进行言语表述练习。促使学生最终明白,文章中小蝌蚪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准确找见自己的妈妈的,同时也要明白,在找妈妈的这一段时间里,小蝌蚪又是经历了哪些变化过程成为青蛙的[4]。
(五)发散性教学模式
在受应试教学思想影响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语文教学中一般会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词组、古诗词等教学内容,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因此,教师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发散性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所谓的发散性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并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教师为课堂的主人,对书本知识进行照读和讲解,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活跃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教师教学中关于《乌鸦喝水》这一节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故意将乌鸦写成鸟鸦,然后在课堂上讲到这一点时,对于教师的这一错误,观察是否有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并矫正[5]。教师教学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扩散性和活跃度,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三、结语
新课改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今后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小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强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都有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掌握也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核心素养的理念,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晶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J].教育探索,2016(11).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3]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索,2016(12).
[4]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5]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