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迎春
四川省广元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邮编628000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放手将一个个具体任务交给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多动脑、多创新。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学会独立思考,也只有在独立思考中才会有所创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人才必须是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是面向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门课,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任务。
善于使用比喻,着重解释常用学科名词。信息技术是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往往会令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学生难于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的很多名词是都可以作为“喻体”。如“电脑”、“网络”、“桌面”、“墙纸”、“窗口”、“菜单”、“按钮”、“文件”等,这些名词有助于计算机新手的学习和入门。可以尝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比喻,效果应该会不错的。在学习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时,可以先告诉学生输入和输出设备是计算机接受指令和数据、输出处理结果的设备。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做这样的比喻:“我们看东西用的是眼睛。听声音用的是耳朵。那么,眼睛和耳朵就可以看作我们的输入设备。同样,我们用嘴巴讲话、用手写字。嘴巴和手就可以看作是我们的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就使本来比较陌生、抽象的事情亲切化、形象化了。
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现代教育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眼睛去观察,在学习中亲自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比如在讲课时,每节课开始提出任务,对任务进行适当分析,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照着做”,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跟着老师操作;“试试看”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进一步提高认识。“想一想”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新旧知识相联系。“谈一谈”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扩展与其它学科相关的知识。“大显身手”是让学生一展身手,做巩固性和扩展性的练习。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他们认为好奇的电脑,先从简单的做起,尽量让电脑屏幕出现新鲜的色彩丰富的图案,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拉近他们和这门课程的距离。
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教学“计算机病毒”有关知识时,不能泛泛而谈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种类,而应把病毒发作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对学生有所展示,这当然可以通过找一些图像资料或做课件展示病毒发作时的情景及其危害,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感性认识。
? ? ?注重学生的主体角色,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当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后,他们所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如此便能持久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导入,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的很多学习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以此导入容易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即直接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投入学习。如学习在电脑中新建文件夹,还可以用喜欢的中文名称命名(如学生姓名),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又如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设计等诸多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事先展示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进而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实现他们的愿望。?
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老师要经常通过网络教室教学演示功能,多多展示学生的作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如键盘指法与打字练习,其机械单调性很容易使学生厌烦。而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完全可以将教学设计得有声有色,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与练习层次,同时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如开展学习竞赛,看谁盲打掌握得快,比一比谁的打字速度快;老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打字速度进行跟踪记录,让学生能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一个阶段下来,往往给自己一个惊喜,如此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激励意识的养成。这类做法有很多,如组织校内电脑作品比赛,选送作品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向报刊杂志投稿等等,不论结果如何,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常常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对学生影响深远。?
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疲塌厌学。?
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维护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还必须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评价较为灵活的开放型任务。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如打字,合格标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灵活制定,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在合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还可以在完成课本上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练习,提高或拓展作业量。对于开拓型任务,每个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不必考虑结果差异如何,如画一幅画,编辑一篇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世纪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率先垂范,而且最具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实在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习,都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到处可见“殊途同归”;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培育学生创新的幼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维护和提高,正是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起点,也是他们最难忘的记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影响之大,实在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