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玲
厦门市第八幼儿园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摘要:社会意识贯穿我们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始终,我们的行为举止和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和交往活动。对于中班幼儿而言,社会意识的培养应体现在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日常的吃饭排队、文明礼貌用语反映着社会意识中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对于区域规则的遵守反映着社会意识中的自律意识和自我控制意识,与其他小朋友的日常交流和协商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反映着社会意识中的交往意识。而本文主要从幼儿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中的角色游戏着手,研究在角色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社会意识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角色游戏;中班幼儿;社会意识
引言: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区域活动,也是幼儿教学活动中被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游戏应当尊重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体现一定的自发性,但是游戏并不是无序的,不遵守游戏中的既定规则以及幼儿日常交往中的默认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幼儿们精心建立的游戏王国就会轰然崩塌,幼儿试图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也会随着规则的消失而消失。所以我们既要强调游戏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给予幼儿放飞思维、尽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又要强调游戏中的规则,在游戏中将规则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种子播撒在幼儿心中。较之其他幼儿,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模拟成人世界和各种生活、工作、娱乐场景的平台,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扮演自己梦想的职业,例如教师、医生、收银员、厨师等,也可以模拟自己想要参与的社会活动,诸如在娃娃家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在美食家中扮演厨师的角色。所以我们可以将角色游戏看做幼儿对真实社会生活的模拟,但这种模拟不是机械将成人世界的规则直接照搬或者生拉硬套,而是在尊重幼儿现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基础之上的潜移默化。角色游戏中的规则就是社会意识的细化,幼儿在游戏中所接受的关于规则意识的指导和教育将逐渐渗透到幼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起到规范言行和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在角色游戏中遵守区域既定规则
区域既定规则主要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要遵守自己所处的活动区域的规则,例如对于自己使用的道具不要故意毁坏、轻拿轻放、有序使用;不在道具上涂抹颜料或将不能食用的道具放在嘴里,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道具有基本的安全使用常识,例如不把尖锐的尖头对准其他幼儿,不随意挥舞切菜刀,不在地板上故意洒水等等。从以上列举的规则我们可看出,这些规则其实是公共场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只不过由于幼儿的活动范围是在角色游戏的区域内,所以在这个由区域和幼儿组成的小公共空间内,幼儿要注意对于公共物品的爱护和公共规则的遵守。
我们今天的角色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娃娃家是男女幼儿都喜欢的一个情景活动,女孩子们喜欢扮演照顾娃娃、装扮娃娃、给娃娃做饭的妈妈角色,而男孩子们则热衷教给娃娃各种技能,例如教娃娃拼乐高、搭大桥,接娃娃上下学等。这次活动孩子们自选主题,为“娃娃家的聚会”,两组幼儿共六人拿着自己的娃娃到其中一个娃娃家聚会,娃娃的妈妈们自主承担起为宾客和娃娃准备餐食的任务,岚岚和安安系上了小围裙,拿了一些仿真道具和真实的水果到厨房区域开始忙活,但这个过程中安安突然将胡萝卜道具放在小锅水煮后又放进了自己的嘴里,看到这一幕,我即使制止了安安,我问安安:“这个胡萝卜是真的假的呀?”安安说:“是假的”“所以安安不要吃我们的游戏道具哦,而且你这是给其他的小家长和娃娃宝贝准备的,自己在厨房吃掉之后怎么和别人分享呢?”听到我的话之后,安安乖乖地拿着萝卜对洗菜池冲洗干净,放在了之前准备好的小餐盘中。
刚和安安沟通完,突然娃娃的爸爸们进入了厨房,还拿着自己的玩具水枪开始在厨房内打闹起来,我问这些小爸爸“为什么不和娃娃在客厅玩呢,怎么都来厨房了?”轩轩说:“我们在教娃娃玩水枪呢”昊昊说:“我就来看看厨房需要我帮忙不”,我对轩轩说:“你把地上弄的都是水,在厨房的小朋友摔倒怎么办?”轩轩低下了头,他说:“我知道了老师”“所以轩轩你负责把地板上的水弄干净,而且厨房地方小,你们如果不帮忙的话就在客厅待一会儿吧,在别人家做客是不是要懂礼貌?”轩轩点了点头,主动拿了小拖把把厨房的地拖干净了。在孩子们忙碌的过程中,我也没有停下观察的视线,时不时叮嘱孩子们在使用蔬菜刀的时候要小心谨慎,看着小朋友们把自己做好的饭菜端到餐桌,看着小朋友们给自己的娃娃配音,让娃娃们做朋友,我意识到了规则意识的灌输需要体现在每一次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师幼协商、幼幼协商帮助幼儿认识到:遵守区域规则才能为大家创设一个更放松更有序的游戏环境,才能将游戏的快乐放大化,只有我们做规则的主人,规则才能服务于“快乐游戏”的主题。
二、在角色游戏中遵守社会规则
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经常让我头疼的问题就是“选角难”,有时候几个小朋友都想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候一个角色大家都不喜欢,面临无人扮演的尴尬处境。而在上次的娃娃家游戏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中班幼儿已经具备了性别意识,男孩子们只想扮演“爸爸”“哥哥”这样的男性角色,女孩子们只想扮演“妈妈”“姐姐”这样的女性角色,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爸爸”只有一个,想扮演“爸爸”的小朋友却有两三个。面对这种情况,我选择的引导方式并不是直接介入,将自己认为合适和正确的解决方式告诉幼儿,而是先让幼儿通过自主协商和主动沟通的方式寻求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发现,幼儿本身的思维更加扩散和活跃,同样是“爸爸”只有一个,我想到的是让幼儿们轮流扮演“爸爸”的角色,但是小朋友想到在游戏中可以增设“爸爸的哥哥--大伯”这样的角色,然后“爸爸”和“大伯”一起扮演娃娃的长辈。有的小朋友又问我:“也许娃娃的哥哥有好几个,我就有两个哥哥,所以我们在这个场景中再加一个哥哥难道不好吗?”对于孩子们的想法,我给予了认可和鼓励,我也意识到有时候矛盾的解决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给孩子们一点时间,让他们通过退让、协商的方式,他们能想出比我更多更好也更加契合幼儿心理的办法。又例如在“急诊科”的情景游戏中,孩子们对于输液的道具都很有兴趣,都不想扮演病人的角色,几个小朋友一时间僵持不下,这时候我选择把沟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出乎意料的是,为了都能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孩子们主动提出了轮流扮演的方法,并且还想出了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游戏次序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之后,孩子们又恢复了之前的叽叽喳喳。
在这个过程中我总结出,直接的训导和适当的引导相比,显然后者所能起到的作用更大,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对规则的重复强调,更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下引导幼儿自行领悟规则对于游戏进行的重要性。有时候幼儿需要的是教师“放手”式的教育而非“手把手”式的管控,给予他们一个自行沟通的平台,他们更能在沟通的过程中习得规则的重要性。
结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发挥观察、引导作用,改变直接训导式的教育方法,在强调规则意识的重要性的同时,将游戏情境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在游戏中传递公共规则、社会规则对幼儿行为矫正、品德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幼儿理解“社会人”应当具备的品质,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刘易,符芳.促进幼儿自主性与规则意识协调发展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01:70-72.
[2]王雪梅.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及问题解析[J].才智,2016,20:60.
[3]祁岩.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69-71.
[4]赵琳,但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