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和合”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 张红远
[导读]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和合”思想自古流传在我们的血脉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和合文化走进
        张红远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第二高级中学,河南 开封 475300
        摘要: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和合”思想自古流传在我们的血脉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让和合文化走进我们的生活,引领我们的未来。而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重新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多元化的今天,他们更应该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与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不谋而合,本文在探讨分析和合文化内在含义时,通过多渠道多方法,将和合文化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以期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力。
        关键词:和合;和谐;教学
  弘扬和合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和谐”一词屡次出现在政府的简报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确实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富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中国跟上世界步伐,走进地球村,领略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见过了所谓道德“世面”,一些人开始崇洋媚外,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但98年的抗洪、08年的汶川大地震、13年的非典······一则则救援报道、一庄庄感人事件,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团结,向世人亮出了传承的底蕴。千百年来,和合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
        和合文化即和谐文化。作为21世纪的中坚力量,现在的高中生们更应该了解认同“和合”的重要性。“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的牵手,“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告诉我们挣不开世界这只无形的手。如此形势下,高中生作为新时代的继承人,势必要接触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让和谐文化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逐渐的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更是人文素养的主要汇聚地。

高中生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单开一门传承文化课与实际情况很明显不符,但是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开一幅由“和合”组成的画卷。“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用梦幻的色彩展示了人与人的和谐;“重湖叠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柳永用清新隽永的语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万里春光明媚,山川掩映霞辉。莺啼燕语暗香随,吟咏和谐社会。”杜甫心心念念的和谐社会就在我们身边。在诗词里与古人对话,在课本中感悟人生,这就是语文散发的魅力。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肆虐,让我们的精神更加团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此次机会,看视频、读文章、印材料、写感悟,让学生深切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动。和谐社会,正是不起眼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正是一个个平凡人物对平凡感悟的坚守而成。在了解中感动,在感动中成长,让情操在传承中陶冶,文化素养在陶冶中提升。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时事的引导,叙利亚战争,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所以在学生了解到中印边境冲突时,才能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而不是一个字“打”。目前,多变局势紧张,更是让学生了解到和谐的重要,了解推广和合文化的重要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国家不在,人民安在哉?和合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因该发扬至全世界。
        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更是要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弘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的精神,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冲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就要对高中生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建立学生对和合文化的认知体系。
        语文是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对学生今后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强化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传统和合文化的魅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