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杨续龙
[导读] 朗读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杨续龙
        格尔木市第一中学 816009
        摘要:朗读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
        引言
        人们把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人类创作活动定义为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朗读环节,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和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一、在语文课堂上朗读环节的作用
        (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许多语文教师过分强调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对文章中包含的所有文言实词进行掌握,却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等等。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文言知识和句型,更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构思时的想法,体会这种行文结构和写作手法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景物和叙事时手法的区别,作者当时的人生际遇与文章中思想感情的关系。要想理解文言文的含义,不仅需要对其词、句进行理解,更要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在写作时的精巧构思。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感和积累相关文学素材
        语感对于朗读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经常进行朗读练习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语感,二者相互作用。语感来自于人类使用语言的实际过程中,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在视觉上给人的冲击,同时也表现在人类语言表达经过听力器官对大脑皮层产生的刺激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经过专家从海量优秀作品中千挑万选汇集而成的,考虑了文章的文学性,也符合高中生语言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文章,让学生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每周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在朗读时做到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当朗读《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分别时,体会两人之间由于家庭和时代的原因不得不分开的难舍之情,感受作者在叙事时的表达技巧,巧妙利用比喻将两人之间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自觉地记忆文章中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之后的写作练习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之前所学的表达方式。如《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将在赤壁下泛舟湖上看到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划着小船,面对浩瀚的宇宙,就像是御风飞行,不知道在哪里停止,又像是即将羽化登仙般美好。作者将泛舟湖上所见所思所感用比喻的方式写出来,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
        二、提高学生朗读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
        在现阶段高中语文的教学规划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够重视,因为朗读不是高考考查的相关项目,学生及家长的朗读意识也比较欠缺。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错误意识,提高对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多种活动培养的朗读意识,感受朗读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读对于个人综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朗读能力的重视。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朗读能力和教学能力
        语文教师的思想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听取学生和其他语文教师的意见,修改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师要加强对自身朗读能力的培养,学习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如诗歌中的停顿、重音等等,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通过视频或图像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朗读示范,丰富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举办相关的朗读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如朗读比赛、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等等。集思广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三)根据文体特征进行针对性指导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之间的区别,根据不同文体之间的侧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现代诗歌的朗读
        在现代诗歌的朗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诗歌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强弱、停顿、重音等等。以《雨巷》为例,朗读节奏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通过不同的停顿与重音的划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在雨天深巷与一位姑娘邂逅的场景,作者通过所营造的幽暗深巷的环境描写,借此来比喻当时革命所面临的艰难险阻,隐晦地表达了作者对当前革命形势前途不明的迷茫,却又对未来充满期待,给人以朦胧的美感。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们讲述这篇诗歌的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时代特征和背景音乐,营造符合诗歌的教学氛围,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同身受,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更深层次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朗读。
        2现代文的朗读
        在现代文的朗读过程中,因为文章写作都是白话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会有太多的障碍。这时候,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有意挑出这一段:“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由于这篇文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很多学生在初次朗读时,很难读出作者闲散幽静的趣味,也无法领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笔下北国的秋的气候特点以及这首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郁达夫当时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一路居无定所,辗转漂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篇经典作品。教师要带领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产生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学生了解朗读时的情感。
        3古诗文的朗读
        古代诗歌具有文字凝练、情感含蓄的特点,古诗词的朗读也要求音律和谐,节奏鲜明。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感悟诗歌中的文字形象,感悟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血。在描写景物的诗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外的思想感情,或是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歌颂,对国家民族未来前途未卜的担忧,或是对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同情,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朗读就是其中之一。朗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朗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形成语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 郭建峰.??考试周刊.?2020(27)
        [2]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对策[J]. 陈晓俐.??试题与研究.?2019(10)
        [3]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经验分享[J]. 史卓霞.??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9(08)
        [4]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J]. 周梦涵.??课外语文.?20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