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质疑,会质疑——让学生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人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方夏帼
[导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探究的源头就是提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引导、质疑、反思,能较好地培
        方夏帼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探究的源头就是提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引导、质疑、反思,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行探索研究,从营造质疑气氛,让学生敢问;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善问;因材施教,让学生独立质疑及追疑反思,让学生自我质疑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大胆实践,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  质疑  反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离开思考的学习知识简单的灌输和机械化积累,难以带来本质上的突破和创新。唯有思考才能让学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带着思考的学习才有提高和创新的可能。可见,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质疑是一切探究和创造的基础。但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为、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拓,有疑才会去探索。但如果课堂的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许多学生还会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会嘲笑我吗?”“我提的问题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吗?”……要改变学生这种怕质疑的现状,教师必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意识地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氛围,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竟提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长方体有6各面,一个面有4条边,为什么长方体的棱长不是24条,而是12条?”“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等。老师表扬了这几个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但并不急于回答问题,而是把问题交于学生去探讨思考。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页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于问题情景
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把握课题导入这个时机,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抓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可能产生的疑惑,设法在学生和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变的规律”时,例如: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各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
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教其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教
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疑在可疑处,问在困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先思后问,先学后问。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出、教学内容的重难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阶梯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交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如质疑“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一结论,为什么要用“只”字?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
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也要教师注意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就能逐渐学会质疑。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独立质疑
疑,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知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
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页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例如:一道工程问题的练习。题目: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            ?要求:请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也可以再添上其他条件提出问题。学生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疑声不断,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
        五、追疑反思,让学生自我质疑
        “问”,终于省。追疑反思,是学生体验成功喜悦的最佳表现时机,同时也
是学生发现新问题,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启迪创新意识地关键点。追根究底般质疑是有感而发的学后质疑,可引发再一次探究,促进学生深刻领会知识的原理。如在教学“万以内笔算减法”时,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的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计算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接着教师耐心地等待大家的研究和探讨。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论证——实践——结论”这样一个认知过程,体现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样的结果,既使学生认识到这段学习的收获和意义,又没有给质疑的同学留下一丝一毫的伤害痕迹。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的提出他们想问的问题,使他们有话敢说,有疑敢问,进而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性地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黄英.质疑——创新思维的起点[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04期
[2]李东旭.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数学世界》,2001.3
[3]陈江平.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1期
[4]郭思乐,喻伟.数学思维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