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依赖心理的消除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程兴友
[导读]
        程兴友
        微山县第二中学    山东省济宁市  277605
        [摘 要]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赖心理问题和依赖情绪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但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依赖心理的存在导致学生无法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积极思考和探索,这不仅增加了教师教育和教学的难度,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良好学习的形成习惯。 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依赖心理;消除方法
        当前,依赖心理是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观意识,他们总是想依靠他人或其他学习材料,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极为不利。 教师应正确面对学生的依赖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改进数学教学指导方法,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笔者将重点放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依靠消除学生的心理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发展。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问题
        可以说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学习因素,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测试以及高考,部分学生会出现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失眠健忘等问题。对于一些水平一般的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获得成就感,逐渐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长时间刻苦学习,也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考试导致的心理问题是最为常见的,特别是重要考试来临前,焦虑甚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们努力学习,最终进入好大学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有其是成绩一般的学生,更是感到失去了希望,高考之后无处可去的困境深深困扰着他们,导致他们在考试前心情沉重、焦虑不安,长此以往,势必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代表着学识、公正,但是部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恰当,缺乏应有的关爱和理解,当学生寻求帮助时不能及时的给予帮助,学生犯错时则只会指责批评,实际上这是一种缺乏尊重的表现,会让学生的心理受到创伤。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更加敏感,教师的态度更有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压抑、消极等不良情绪。同时,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们也期望同学能够支持和帮助自己,这样可以获得集体归属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但是学生的性格千差万别,部分学生之间关系不融洽是难以避免的,而这些学生内向或者自卑的心理,导致他们不善于向别人倾诉,因此会产生孤独感。
        二、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困生缺乏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度,只是基于数学学科是主考科目而不得学,从未意识到数学的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而学习,以至于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形成自觉求索的学习意识,遇到问题就退缩,导致越来越跟不上数学学习的进度。
        (二)教材原因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延伸,在其基础上,扩大知识范围,增加知识深度,对学生数学的基础要求较高。高中的知识点难度大、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方式,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观看问题角度多样等能力,一旦基础不牢固,所学的内容与先前的基础认知就会产生脱节,从而造成学习困难。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缺少积极性、连贯性,以至于很难找出数学知识中的重点以及难点,更难从中发现问题所在。

更因为缺少数学学习的自主意识,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重视,老师讲解的时候不配合,导致落下学习的进度[2]。
        三、依赖心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消除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消除依赖心理
        高中生依赖心理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长期处于考试观念之下,并已长期灌输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学生渴望让老师总结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结论,但是一旦老师将这些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将会很茫然。学生希望教师能够解决整个数学问题,并告知他们解决问题的要点和技巧,以便他们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直接按照示例进行操作。学习心理的强烈依赖使学生盲目地寻求对教师的保护,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引导学生消除依赖心理,教师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突破应试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任务和探索与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独立尝试和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独立学习和突破依赖的乐趣。
        2.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一些心理因素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例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走神,对待学习缺乏正确的态度,为了应付考试不惜作弊等。这些行为大多需要教师在平时去观察,才能尽早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不良的心态或者行为时,心理教师可以和学生单独交谈,了解一下学生是否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以便帮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则是由于基础不好导致成绩较差,索性“破罐子破摔”,对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让他们主动向数学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以便打好数学基础,完善知识网络,通过一点点的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相信他们的成绩慢慢就会有所改善。
        3.组织小组合作,克服依赖心理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目前在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组合作的方法着重于给学生课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彼此互动,学习彼此的优势和优势,实现相互补充。运用小组练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对教师过度依赖的消极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教师必须区分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场合。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选择这种方法,但是当面对全面性强,理解相对困难的问题时,小组合作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共同突破学习困难,紧密联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逐步消除学习障碍和依赖心理
        4.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
        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学生的水平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现有水平和潜力水平,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快的实现预期发展目标,而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潜力发掘,结合月考来实践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较小,因此打牢基础更加重要;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基础扎实,他们更喜欢深入探索。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月考实现分层发展。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月考试卷,然后以此次成绩作为最近发展区的“起点”,考试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进步和不足,并针对薄弱环节总结相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向自己的潜力区域进发,从而实现层层递进式的稳步提高。
        。依赖心理学的存在导致高中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受到窒息,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使学生由于依赖心理学的束缚而无法获得更大的成长机会。 教师需要积极思考和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学习平台,并掌握突破依赖心理学的方法。
        [1] 邵长旺.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 中华少年:科学家(28):25-26.
        [2] 刘志军.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000(6):P.65-65.

作者简介:程兴友  性别:男   籍贯:山东省微山县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75年12月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   单位:微山县第二中学    邮编:2776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