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徐伟娣
[导读] 小学生正处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时期,而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
        徐伟娣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数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时期,而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逻辑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与理解的难度,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秉持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有效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善于思考、主动探索 、勤于动脑,才能准确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思维的开拓和能力的发展。本文针对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换言之,教师要改变以往居于上位者的教学姿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边学边思、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1]。以“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主预习教材内容,根据教材中的例题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一般算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和笔算,获得丰富的计算知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展示预习的成果,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本算理进行自主探究,借助应用题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能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促使学生自觉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巧妙设计引导活动
        每堂课都会设有引导活动,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巧妙设计引导活动,为学生制定课堂预设,使学生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快速进入到本课堂的学习活动中。通常教师可以对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巧妙设计,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或提问环节,在此基础上开展正式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2]。以“比较数的大小”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即: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游戏活动,在小组的摸奖箱中,每位成员都能摸三次数学卡片,每次一张,并且每人要按照要求摆放所摸的数学卡片,使其成为一个新数,其中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数学卡片应分别摆放在百位、十位、个位;然后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讨论,派代表上台写出本组摸到的最大的数;最后,全班共同参与讨论,比较黑板上的数字,按照大小的方式进行排序,最大的数的小组获胜。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主动学习比大小的知识内容。


        
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的关键就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单纯的讲解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但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认知所学内容。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出发,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内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以“圆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个圆与一个长方形,借助几何画板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观看中思考问题:在演示过程中,圆的半径和周长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有怎样的关系呢?如何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对圆的面积公式进行推测?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获得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探讨和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与课堂主体性认知的提高。
        
四、注重因材施教
        对于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不够透彻,无法准确理解所学内容,而有些学生则认为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都已经掌握,继而对课堂教学活动提不起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异和不同特点进行备课,有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3]。以“鸡兔同笼”为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数学基础为依据,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即:讲完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后,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的方案;针对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其加强对该问题解题方法与思路的练习,尝试自主解答同类型的题目;针对基础好的学生,鼓励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该问题,并为其提供拔高类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样能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收获更多的知识。
        
结束语:
        综上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巧妙设计引导活动、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因材施教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剑.浅谈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J].家长(上旬刊),2020,(4):95-96.
[2]谢海燕.如何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度[J].中外交流,2019,26(45):332-333.
[3]贾淑云.小学数学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9,(8):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