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莲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81000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教师可以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单凭课本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运用策略
引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让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高中数学任务多,难度大,尤其是我所教的班级都是平行班,高中数学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就更大了,所以,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思考和反思的问题。高效课堂不一定是课堂多样化的展示,也不一定是每节课都要热闹非凡,而是要在考纲的要求下,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让学生把应该学会的知识学会,把应该掌握的题型掌握,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作用,用独特的课堂魅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引导教学任务的关键,能够确保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实施,提升课堂有效性。为了能够确保教学目标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阶段性评价对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增强教学工作的情感特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可完成性、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是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行为的改变,使其不断提升高中数学学习水平。不同学生在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确保其具有针对性的特点,使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2进行师生互动,融入信息技术
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太好,也与教师的某些单调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缺乏一种实际沟通,其所教学的效果也是不太好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够与教师一同做好互动,教师虽引入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模式仍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时改革此种互动方案。让学生与教师做好交流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借助PPT为学生展示一些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练习题,使学生以小组模式对其展开讨论。对于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题目来讲,其实质在于找到两个未知变量的转化关系。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的不等式。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判别式对其进行求解,找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根,通过求解交集来寻找一元二次不等式题目的突破口。其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配方法将一元二次不等式转化为某些能够求出最大值、最小值的等式,之后再进行解题。这样的交流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内确定了自我主体地位,当学生讨论完成之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共同交流,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应强化数学文化的渗透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并接受。我们熟悉的很多世界上的文化历史名人,在数学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比如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柏拉图就非常擅长几何学,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本身就是伟大的数学家,而且他还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勾股定理,开创了数学学习中的演绎逻辑思想,这对数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还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英国哲学家培根、数学家斐波那契等,还有现代的知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英国哲学家罗素等。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在数学课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强调高中生应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例如,在教学正弦定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定理的内容,可以给学生讲解下正弦定理的推导方法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述13世纪的数学家纳绥尔丁与15世纪的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可以给学生讲述18世纪的我国数学家梅文鼎对上述推导过程的简化,可以给学生介绍19世纪的伍德豪斯用“作高法”推导正弦定理的方法。学生在了解了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和知识本源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外接圆法、等积法、向量法等方法,以强化学生理解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中融入数学文化知识,可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亲切与自然,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努力学习数学知识的冲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可有效激发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可有效拓展高中生的数学思维,拓宽数学视野,同时更能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促进高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对高中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益处。
4展示抽象知识,攻克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具有严谨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动态的数学资源,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由浅入深地讲解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掌握复杂的内容。大部分学生教学重难点理解的都不清晰,信息技术能模拟出抽象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建模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提高。例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五点法做出y=sinx和y=cosx的图像,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粉笔和黑板做图像,做出的图像会有一定的误差,而且无法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好能将两个图像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作函数图像时应该抓住的关键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为学生演示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加强了学生对三角函数性质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5构建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应用于数学课堂当中,能够消除学生在学习时的陌生感与疏离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情境当中,提高学习效率。如前所述,抽象性和逻辑性是高中数学的基本特点,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在教学情境当中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呈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尤其是在现代化教学当中,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也应该在情境构建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文字与图片、音频、视频结合的方式,在趣味性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补充,使其更加符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构建高效化教学课堂。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老师应该重视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和探究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彦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实现高效教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10):25.
[2]王源清.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6(12):68.
[3]尚鑫.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