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 周赛君
[导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在音乐
        周赛君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实验中学
        [摘 要]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还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关键词] 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能力培养;欣赏音乐;音乐知识

        很多音乐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深入研究,应重视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聆听欣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使学生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 以后步入社会也能更好地欣赏一场交响乐,而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一、中学音乐教育中欣赏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1.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可以展现出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和大脑思维的开发。在中学音乐课上,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怎么样唱歌,而且要讲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和欣赏能力,使其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的美。
        2.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欣赏乐曲时,会下意识地想象作品的整体形象,并借助自己的想象力来对形象做再次的塑造。由此可见,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是首次的创作,而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想象和塑造则是再次的创作,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3.音乐欣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音乐是人们发展中历程中用于交流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时,要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音乐作品的欣赏来陶冶学生的情感,将音乐中的精髓内化而成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并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来实现德育教育。
        4.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所选取的欣赏作品都是教师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学生在欣赏经典音乐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才认识到音乐作品所传承的人类文明精华,认识到音乐和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当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后,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类型音乐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识形态,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音乐欣赏力的培养方法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时,常常是采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往往挑选符合自身欣赏品味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处于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但是却无法有效提升其欣赏能力。因此,音乐教育中要根据学生具体的欣赏水平,适当提高审美品位,以推动学生欣赏水平的进步。通常来讲,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实施。
        1.加强基本训练,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对待音乐作品时,大都已具备个性化的思想观点。学生们欣赏音乐的类型也存在着差异化的特点,他们更乐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中学音乐教育要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要强化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首先要学会如何倾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倾听。比如:“作者创作这首音乐作品时,是想表达什么情绪,我们听完以后又有怎样的感悟?”在问题教学法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聆听来初步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然后,老师可指点如何演唱音乐作品,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当欣赏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时,学生在听完主题曲后能体会对长江的赞美、热爱和依恋之情。然后带领学生演唱这首歌曲,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体会到作品中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来继续欣赏这首主题曲,并对作品所描述的景象进行想象,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2.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背景了解
        通过音乐课堂基础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到一首歌曲的音色、音准、节拍、旋律等特点,也能够从音乐作品欣赏中得到浅显的认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老师还要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首先,老师要先解说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生平、音乐风格和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都能够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例如,《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作品描绘了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们为生活而奔波的情景,描写了他们处于压抑状况下的绝望、失败、恐怖等悲观情绪。作品用抽象的手法来表达出人类所共有的悲怆情绪,也预示俄国革命到来的必然性。
        3.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加深学生的文化修养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不能让学生止步于浅显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老师要讲解一些乐理理论知识,例如,要让学生了解读谱、音程、速度变化、和弦、曲式等基础的音乐理论。当学生掌握了一些音乐基础理论,才可以从音乐欣赏中得到更深的体验。另外,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也会受到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学生需要提生自己的文化水平,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体会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二、中学音乐教育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音乐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音乐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在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中都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加可将其中蕴含的内容更加具体、深刻地表达出来,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深度。在欣赏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的第一主题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闭目聆听,思考演奏的乐器是什么?单簧管的演奏给你留下哪些最深的印象?并找出音乐中的爵士因素,让学生为第一主题取名。复听时,音乐配合动画播放,学生欣赏的兴趣大增,由于音乐更加直观, 所以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很好地理解了这段音乐的风格和主题。
        (四)基于实物道具
        音乐作为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质是情感体验,在学生即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精准塑造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对于多数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值成长发育的关键期,显现出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尚有不足,情感体悟有待升华。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将色彩斑斓、真实生动的实物道具引入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将抽象的音乐形态具象化, 熏染了学生丰富情感,因而备受欢迎。据实践发现,与音乐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直观道具的运用,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因而是释放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路径,同时还为扩展其音乐想象力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自己动手或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鲜明、可爱的实物教具,活化知识课堂,增添趣味性,实际收效必将得到明显改善。音乐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以学生即有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合理运用教学设施,可以刺激学生听觉与联觉,使之情感、思想认知得以升华。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制一些打击乐器,用小水桶和气球做鼓, 用易拉罐和沙子做沙锤,用一次性餐盘挂上铃铛做成铃鼓等,在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或者单纯的打击乐声势练习中,大大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学生也收获了满满自信和对音乐探索的兴趣。
        上述几种音乐欣赏能力的培植并不是单独的,需要教 师依据音乐欣赏课中的需求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教学 中教师要逐步培植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力,陶冶学生的情 操,从而完成音乐欣赏的教学要求,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 动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娜 .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J]. 青春岁月 ,2013.
[2]宋红 .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J]. 科学中国人 ,2017.
[3]胥飞帆 .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J]. 艺术评鉴 ,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