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颖锋
陕西省渭南市经开区渭南中学 陕西渭南 714019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也许可以赋予更丰富的意蕴,“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学生学什么,决定老师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决定老师怎么教。教师要处理好“材”和“教”的关系。教材的共性特点是因材施教的突破口;新课标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确定位的关键。
关键字:因材施教 以学定教 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
正文:
我们先来讲一个孔子和弟子的故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故事似乎是老生常谈,因材施教却是常说常新。在注重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因材施教也许可以赋予更丰富的意蕴,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因材施教”的现代意义就在于学生学什么,决定老师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决定老师怎么教。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自己坚持的观点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教师要因材施教,就要处理好“材”和“教”的关系,就要在备课中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注意单元编排中教材的共性特点,这是因材施教的突破口。
教师要正确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研究教材的单元设计及教学内容的编排,从而在教学设计上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也让学生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牢固的知识结构。原则上说,对于教材中的主题单元,可以适当倾向“人文性”,而对于教材中的文体单元,我们可以适当倾向“工具性”。
现行教材是按文体体裁编排的,我们在教学之前要有一个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如:选文的共性是什么;课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要求是什么;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是什么;单元本身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单元里各单篇课文之间的关系怎样,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怎样安排详略;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选择什么作为教学内容,用它培养学生哪个层次的能力;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可以设计哪些学生活动……
二是注意对照课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同的“裁”,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同。
如古诗教学要求入境、会意、悟情 。文言文需要通读解意、明理养性 。散文教学可以梳理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小说教学重在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欣赏小说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寻找学习的文眼等。记叙文则在于把握记叙的不同着眼点、理解文中语言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揭示文章的主题、学习文章的的表达方式。
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会倾听,学会规范陈述,学会有意义的阅读,学会规范的、有创意的写作。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能力水平、难点疑点,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为学生学习来设计教学。同时要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利,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放手作学习方向的引导者、探究者, 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
以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类散文单元教学为例,谈谈我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做法。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单元整体教与学的目标。
依据课标,本单元阅读鉴赏的重点是“情趣与理趣”,单元学习目标设定为:(一)析景;(二)悟情;(三)品言;(四)审美。
具体学习目标设定为: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选择适当的角度描写景物和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2、欣赏写景状物散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品味美景真情。
接下来一是确定课堂上的教法,从学生层次(才)着眼训练提问的热情,从引导点拨入手提高提问的质量(材)。二是确定学法,用脉络图把握行文思路脉络;用批注勾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用自疑释疑法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品味语言,领会情感;用思维导图建构单元知识网络;挖掘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予以拓展运用。
具体操作:第一步,依据教学目标“析景——悟情——品言——审美”,鼓励学生自由品读有话想说的句子。(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层次不同,鼓励参与的热情为主。)第二步,讨论教师精选的重要语句。(解决的是文本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引导突破。)第三步,创设情境寻找结论句。(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着相互适应。师“因材施教”,生也应“因教而学”,择其善从之,不善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三者结合,既重视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使之达到和谐统一。“因材施教”与“因学而教”、“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因材施教”的终极意义是语文魅力实践化。作为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改革的依据和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全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通过体验,能够从教材和课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自我,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的特点和魅力,爱上读书和表达,并且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作者简介:胡颖锋(1978.08-),女,汉族,陕西渭南,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