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小学父性教育 助学生品格完善——“幸福老爸进课堂”主题课程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王海芳
[导读] 近年来,各国一些研究证明,在人的一生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超过母亲
        王海芳
        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    213131
        【摘要】近年来,各国一些研究证明,在人的一生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超过母亲。因此,有心理学家将父亲的影响力比作“离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它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我们形成完备的人格。父亲的影响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影响最大。中国文化非常强调“阴阳平衡”,母性教育是“阴”,父性教育是“阳”,母性教育与父性教育的平衡,才利于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因此,孩子从小时候起,成长的路上,有父亲教育的适时介入、参与和陪伴,相当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阴阳平衡  父性教育 影响力 健全人格
        一、父性教育现状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这句简单的古训就是告诉我们,养而不教,是父母的过错。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在原生态的家庭多么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一些研究证明,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受母亲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小的时候,母亲负责教育孩子责任的较多,但在人的一生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超过母亲。
        美国一项研究也表明,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远的男孩子,成年后普遍适应性差、性格内向、缺乏进取精神,现代人称之为“妈宝”,有个别甚至长大后成为“巨型婴儿”;而与父亲疏远的女孩成年后,在与男性形成亲密关系上容易形成缺陷。因此,有心理学家将父亲的影响力比作“离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它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我们形成完备的人格。研究表明,父亲的影响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影响最大。
        在我们中国,通过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爸爸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存在着偏差,有个词语叫“相夫教子”讲的就是女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其中有一点要教育孩子,也许,从古到今,大家都认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不清楚父亲对孩子成长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父亲在教育中的角色是比较缺失的,大多数父亲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为生计奔波,很少顾及孩子的教育,更不要说有大量时间的陪伴。因此,我们会发现,特别是小学阶段,来开家长会的大多是母亲,有些父亲在整个孩子的学校教育过程中都没有出现过。
        教育中有种观点是“母亲带给孩子安全感,父亲带给孩子价值感”。中国文化非常强调“阴阳平衡”,母性教育是“阴”,父性教育是“阳”,母性教育与父性教育的平衡,才利于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因此,孩子从小时候起,成长的路上,有父亲的介入参与和陪伴,相当必要和重要,对于一个人的眼界,格局等都有很大影响。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杨绛先生,她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杨荫杭对她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杨绛称她的父亲是她人生中的一盏航灯。什么样的女孩子最自信最有安全感,答案是:从小得到父亲的充分关爱的女孩子。这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根据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优秀的女孩背后,都有一个疼爱她的父亲。父亲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女孩子身上,男孩子也一样。
        大多数孩子从小由妈妈、外婆或者奶奶带大,接触的都是女性,而到了学龄时段,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孩子们接触到的老师大多数也多是女性。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学校近一百位老师,其中男教师一共才八位。所以,为了通过强化父性教育来唤醒父亲在家庭中的回归,健全家庭教育,凸显小学德育教育中父性教育的元素,挖掘父性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合育的新途径,让孩子们养成坚毅、勇敢、独立、担当、耐挫、包容等良好的品格,培养大气向上、自立坚韧的幸福小公民,我们学校着力打造了一支父性教育的团队,团队由家长(父亲或者男性角色)学校教师、社区男性工作者组成,这些成员有固定的,也有不固定的。他们将不定期走进学生的课堂,来和孩子们一起互动学习,游戏实验,交流体验等。
        二、我校父性教育初探现状(幸福老爸进课堂)
        就拿我所教班级的“幸福老爸”实施课程为例,几年下来,呈现出了父性教育带来的很多精彩的课堂,老爸们藏龙卧虎,个个身怀绝技,可谓百花齐放,孩子们受益匪浅。
        这些老爸们根据自己的工作、业余爱好和特长,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语数英课程之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让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班的老爸也不例外,开学初,学校会下发“幸福老爸进课堂”自愿报名表,老爸们踊跃参与,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老爸从专业技术、人生态度,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幸福课程的设计:何同学老爸的“胶片摄影”;胡同学老爸的“中国书法”;韩同学老爸的“老爸小时候的幸福生活”;桑同学老爸的“无轨车课堂”;蔡同学老爸的的手工做磨具等,都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认识了更多的老爸,而且增进了亲子关系,老爸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得到了加深和巩固,他们作为“亲子教育”的代表,带动了班级所有其他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孩子,孩子们也从不同老爸的身上弥补到了自己老爸的不足,正能量会辐射影响,使得家校关系更加融洽,和谐,也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每一位来上“幸福老爸”课的那些老爸,不仅得到别的孩子的崇拜和追捧,而且对于自己的子女也是很自豪的事。我们发现,“幸福老爸进课堂”之后,幸福老爸们带给自己孩子的自信、大胆,自豪、大度等品质是无形的,但却能在孩子后来的学习生活中得以体现。事实上,所有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也呈现出了别样的精彩,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知识,而且在亲子关系上也更为融洽和谐。
        我现在所带的这一届学生,家长的参与度比之前更高了。比如王爸爸和姜爸爸,两个标准的理工男,不过,一个是专攻软件的,另一个主要是制造业。王爸爸平时喜欢研究数学,经常在家里和孩子讨论奥数,孩子的数学确实胜人一筹。王爸受邀走进“幸福老爸”的课堂,跟孩子们一起“玩转数学”,课堂上,从王爸制作的PPT也好,解题过程中的趣味也好,连平时最讨厌上数学课的孩子也秒变“数学爱好者”,互动气氛非常热烈,也许,一些之前害怕数学的孩子们从此就喜欢上了数学,觉得原来数学也是充趣味无穷的。不得不说,家长的资源是无穷的。而姜老爸也有绝活,喜欢动手,他带来的课堂小制作和趣味小实验,让孩子们既有思维的含量,又有动手操作的快感,孩子们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也收获在其中。汪外公的“汽车故事”也是别具一格。汪外公学生时代曾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后常州工学院的院长。汪妈妈自从生了二孩之后便把孩子交给了外公外婆。外公主动担负起教育外孙女的责任,效果并不比其他孩子差。他的课堂上,通过让同学们了解汽车的历史,从而辐射发散很多有关于汽车的知识元素,比如世界上第一个信号灯的诞生,汽车的制造,认识汽车的牌子等等。刘老爸的科学小实验,更是让孩子们在观察、动手和探索电路等方面有了浓厚的兴趣,谭爸爸在市图书馆工作,利用自己的工作专业,带领孩子们领略世界上顶尖的博物馆,也认识较小的接地气的微型博物馆,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原来博物馆的知识博大精深……也许,未来科学家、发明家、制造业匠人的种子就在这样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埋下了。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游戏体验等,让孩子感受到的父亲陪伴的幸福,建立起很好的父子情感关系。在孩子小学阶段,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为孩子提供指导和支持。不论是学习,还是学习之外的兴趣培养,父亲重在为孩子提供方法,培养孩子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指导。这种“适时”一定是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的父亲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需要时自己随时都可以去寻求父亲最大的帮助和力量,感受到父爱的温馨甚至家庭的幸福!
        三、父性教育的长程思考
        当然,我们学校在“幸福老爸”课程探索的路上还有非常多的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比如,我们现在的“幸福老爸进课堂”的课程研究还是比较孤立和割裂的,父性研究光靠几堂“幸福老爸进课堂”的课还很不够,如何将这些老爸资源很好地组织到一起,并且有一个长程的规划,结合各学科课程,形成一个系列主题课程,融入到各科课程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另外,要形成主题系列研究课题,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相关书目,引导他们系统地学习,转变观念;组织一些专家进行相关讲座,让一些老爸家长先行学习,设计系列“专家报告”活动引领,从知名教育专家中遴选出在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有心得体会的父亲,然后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转变老爸们的教育观念,推动父亲教育理念的回归;在理念转变的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老爸行动”,老爸们平时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或者运动,学会技能,亲子共读等,每月做好记录和分享。而“幸福老爸进课堂”也是举措中的一场回归,一方面弥补小学校园中男教师性别影响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能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拓展孩子视野,同时还能提升父亲自身的价值感,增进父亲对于孩子学校生活的了解,进一步推动父亲回归教育主体,这也是父性教育一大“锦囊”。另外,通过研究,我们也寻找到了父性教育促进学生品格的提升的一些路径:在日常教育中开展父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呼唤父性教育的回归;在社区教育中寻找父性教育资源等;目前,“和老爸做的60件事”正在有序推进。总之,关于父性教育的研究之路还很漫长。目前,我们已经将父性教育研究课题《父性教育提升学生良好品格的探索与实践》申报立项了市级课题,并通过了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期评估,目前我们的团队研究,正在路上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作者:阙丽,文献名:题名《养不教,父之过》:网址:ttps://www.xzbu.com/9/view-983666.htm:
2020.3
        作者:王海芳, 汉族, 出生1974.9;2003年12月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研究专长:班级管理,家校共育研究;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西新桥小学,常州市名班主任;钟楼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钟楼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钟楼区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十余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或获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