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邓声艳
[导读] 现今,中国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中国旅游。旅游公示语的翻译直接关系
        邓声艳
        贵州师范大学 550025
        摘要:现今,中国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中国旅游。旅游公示语的翻译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游项目的体验。笔者将从翻译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分析旅游公示语翻译。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翻译法则。译者应当规避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制约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促进旅游文化之间的交流,促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生态学;译者主体性

        一、导语
        对于旅游公示语的研究,很多研究者关注公示语翻译是否得当。而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较少,也就是“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包括译者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刘国兵,2011)。但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旅游公示语,是否公示语都是经过译者逻辑推理后翻译出来的?是否还存在不符合英文行文习惯的公示语?在翻译生态学的视角之下,不仅要考虑译者的主体性,还应考虑在语境的无机环境中,译者、读者、作者所处,所受的历史条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在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处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但在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考虑译者的接受能力及译文的正确性。恰当的旅游公示语对游客的安全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有积极作用;而不适的译文,让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译文水平持怀疑态度。

二、翻译生态学
        翻译生态学是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米歇尔.克罗尼恩提出,具体说来“翻译生态学就是将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译研究,将翻译及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从而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翻译研究,力求对翻译中的多种现象进行剖析和阐释”(刘爱华,2010)。而翻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主要由九个议题展开:翻译的生态环境、翻译的行为生态、生态翻译与可持续发展等。翻译生态也涉及“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生态原则”等。在旅游公示语的翻译中,如何达到“翻译生态的检测和评估”以及“生态翻译与可持续发展”?
例一:“小心落水”译为Carefully fall into the water,翻译为“小心的掉进河里”是否让外国人明白,这是一个警告公示语?想翻译好该公示语,译者应与环境机制联系;从多维的角度分析,是否译文满足读者的要求;翻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译文能够到达长期持久的交际目的。从生态翻译的角度说,译者没有将读者考虑到整个生态环境中,虽然译文能体现译者主体性,但主观能动性发挥太过,译文便出现错误。应译为Carefully fall into the water改为:Danger: deep water 其中Danger应有一个危险的标志。
        例二:“注意防滑”译为Beware of slippery,是否正确?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译文是否达到警示的作用,还要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及生态行为。这样不仅能够让外国游客理解公示语的警示含义,更能帮助外国游客达到旅游安全的目的。所以在翻译“注意防滑”时,要达到翻译生态的平衡,应避免“中文式的翻译”使其翻译的译文占据更高位置,即“文化霸权”。参照外国人的习惯,仿译为Wet Floor。
        例三:“文华殿”译为The Hall of Wenhua。该译文由于译者理解出现偏差造成译文错误。在中国古代“文华殿”是用来珍藏书籍的地方。译者应考虑翻译生态中的“限定因子定律”,即充分考虑译文的文化背景,选择“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与原文结合,翻译出适合中国生态文化圈的译文。由此,可将“文华殿”译为the Hall of Brilliant Scholars。

三、翻译生态系统
        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致,包含翻译群落以及无机翻译环境。翻译群落指与翻译有关的活动主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刘国兵,2011)。翻译的无机环境主要指研究者、读者、作者与译者历史性制约条件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翻译的无机环境与翻译群落之间紧密相连,译者应适应作者及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译者是创作者,但同时也是翻译生态系统中的链条发动者。译者依旧在原作基础上再创作,译者追随原作者,读者追随译者,译者依然处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而译文质量的好坏则与译者适应选择的程度相关,译者利用光合作用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尽可能地完成原文信息的移植,有效地保证译文质量。
        例四:常见的一个公示语为“禁止”、“止步”。例如“游客止步”译为Guest go no farther or Guests, stop here(贺学耕,2006)。该译文会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也会造成游客对信息理解错误。译者想要实现两种语言语码的成功转换,就需要对译文有清晰的认识。“游客止步”应译为Staff Only or Passengers Only.对于像“禁止”、“止步”这一类无机生态区块,可以采用“借词”手法,均可用“名词+only”的结构来表示,必须强调的是only必须置于所修饰名词之后才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夏康明,范先明,2013)。


        例五:这儿的峡谷又是另一番景象:谷中急水奔流,穿峡而过,两岸树木葱茏,鲜花繁茂,碧草萋萋,活脱脱一幅生机盎然的天然风景画。译为It is another gorge through which a rapid stream flows, trees, flowers, and grass, a picture of natural vitality, thrive on both banks(Beijing Review).原文十分符合中国公示语的风格,使用一连串的四字格,让人读起来就有画面感,这是翻译无机环境的一种,尤其四字格的运用,将其叠加起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但如果将其按照中文的行文习惯翻译,译文就臃肿啰嗦,无法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考虑到外国游客的行文习惯,则要求译者大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译文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要求,恰到好处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达到翻译的生态平衡。

四、翻译生态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
        胡庚申在文章“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和“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提出翻译过程要“以译者为中心”的论断(王明新,崔启亮,王志涛,2013)。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的翻译行为会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不断选择并适应环境。为了达到翻译生态的平衡,译者应规范翻译环境。考虑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适当发挥译者主体性,使译文便于读者理解。

4.1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译文的要求
        翻译生态学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主要是源自达尔文的进化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该法则,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并将该翻译方法贯穿在翻译实践之中。也就是说,移植物种与新环境要相适应才可以生存。想要使译文达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主要取决于译者,译文质量的高低和译者的适应选择呈正比。
        例六:卧龙飞瀑是天河潭钙化滩瀑布群中最大的瀑布,瀑布宽二十米,高十余米。译为Wo Long Waterfall is the biggest waterfall of the waterfall group in the scenery. It is more than 20 meters wide, 10 meters high.从翻译生态学“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角度分析,译文是否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环境,新移植的物种符合英文的文化?该译文啰嗦累赘,从译文翻译的质量来说,此译文确实忠实于原文,也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译者在翻译时,想要在异国的生态环境中得以存活是比较难的,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达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状态。应译为:More than 20 meters wide and 10 meters high, Wolong Waterfall is the biggest among its counterparts in Tianhetan Pool。
        
4.2 翻译生态学环境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制约
        翻译生态环境并不是给译者主体性完全自由,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遵从一定的规则。译者需要对译语与原语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特点了解,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充分尊重无机环境中的研究者、译员、作者及读者,不能出现过分及不足的尊重。实现译者主体性与限制因素之间的平衡,应了解作者及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译本也要融入译者的新认识和个性化因素的理解。
        例七:(1)新发掘的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译为:The life-size terra cotta soldiers and horses of the Qin Dynasty(221B.C-206 B.C ) unearthed recently, are known as the“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在翻译生态环境视角之下,译者充分了解原作及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译者才用增译的方法,将需要增加的文化背景词,放在括号内。让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信息及该景点重点旅游项目,该翻译方法达到了翻译生态之间的平衡。译者通过增译法,将“秦朝”译为: Qin Dynasty(221B.C—206 B.C),让读者了解秦朝历史;增译就是译者“选择”的结果。有助于国外旅游者更好地了解旅游景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达到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

4.3 翻译生态学环境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话语权的分布通过语言文化强弱决定。在不同文化中,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受众的地域分布较广,对于世界的影响范围比较广,逐渐发展成为新时期颇受重视的中心文化或是强势文化;强势文化在翻译领域占据主要的地位,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公示语翻译中,并不是想要某一种文化占据最高位置,最终翻译目的只是想达到传播文化的理念。想要避免文化霸权主义在翻译生态文化中出现,主要体现在译者主体性。译者对翻译文化背景的了解,对翻译技巧的掌控,都会影响到译文是否会出现文化霸权主义。

总结
        综上所述,翻译生态学分析主要体现在翻译生态学视角来分析翻译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译者主体性。在无机环境中,译者应该考虑原作者、读者、以及译者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达到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于读者了解目标语有着积极的作用,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生态系统中,译者应该考虑“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及方法,使译文能“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译者还应坦然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推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繁荣,避免文化霸权主义的出现,保护翻译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