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吴连明
[导读]
        吴连明
        深圳市华一实验学校    广东省深圳市   518104
        摘要: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在这场疫情当中,有无数人被病毒夺去生命,这是一场灾难,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但也给了我们一次特殊的人生经历。其实,疫情本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也应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必有的教育内容,因此,在这种非常时期,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融合当前现状,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以保护生命,爱护生命的教育主题课程,抓住疫情的教育契机,构建有感动有行动的线上线下道德与法治新课堂。
        关键词:初中学生 道德与法治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方式,教师需要从心理,生理,伦理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健康成长。受疫情影响,本人觉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以疫情背景为突破口,重视对初中学生的生命教育,这既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求,也是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初中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必要性
        1.从初中学生的身体特征来分析
        初中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2--16岁,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是第二器官发育成熟,各个器官功能增强,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身材外形的变化较之前变化更快。因此,教师应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了解和接受青春期身体,生理方面的变化,学会悦纳自己,进而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2.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分析
        在心理上,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他们渴望独立却又离不开现实的依赖,心理有自己的秘密却又想得到他人的理解,身体性发育成熟但性心理状态还处于幼稚阶段,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会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的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向学生开展生面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这些心理上的矛盾,促使学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的措施
        1.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生命认知水准
        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水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专业的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并积极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知。首先,作为教师应先从观念上重视生命教育,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正好体现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目标,通过自身的观念来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可和接受。其次,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学科素养,不能把生命教育工作停留在思想表面,而应想方设法拓展生命教育内容的内在和外延,以便于教学时更好的发挥和施展。比如,设置有關生命教育的教师研讨培训会,在提升教师意识同时,加强教师之间对于生命教育主题的探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促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时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生命教学内容,对生命有更深刻丰富的体验,进而确保生命教育能落到实处。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科学地选择融合材料
        教师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教学,应当教会初中生们坦然的去面对自己生命中遇到的磨难,并且能够在充分体会生命的可贵之后树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对待生命中的磨难,并明确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迎难直上。但教师必须注意的是要选择恰当合适的融合资料,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时,教师可以就本课的重点内容选择一些科学合理的生活实际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而拉近学生和学习的距离。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合理地创设生命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天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现象,且初中生的性格也比较大胆,敢于冒险,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初中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引导他们提升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同时也加强他们对生命的认知。例如: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较强,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到生命的美好性,不能够在遇到重大困难时对生命是有怎样的选择性?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能够开展合理的生命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初中生们充分的提高他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进而帮助初中生今后能够更好地成长。
        4.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生命教育
        学生对现实生活较为熟悉,生命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网络报道的相关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教师通过网络视频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内容,针对“复旦大学某学生因缺乏生命意识而投毒杀害舍友”的案例,给学生以警醒作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找出案例发生的原因,谴责漠视生命、对他人生命进行危害的行为。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公安干警现身说法和以案说法,通过相关人身生命危害的案例分析,促进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提高生命意识,实现生命价值。
        5.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有关生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要想将道德与法治以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很好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和学习,就必须先激发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以及生命教学进行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例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首巧妙地设置有关生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陷入思考,进而学生才有在课堂中探索的欲望,这样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升教学效率。
        6.把生命教育与法治、道德教育结合,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在开展生命教育时,教师也应把生命教育与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融合在一起,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毕竟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因为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民的生活才会更有保障。国家通过宪法等来规范和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也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犯罪,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让学生懂得遵纪守法与珍爱生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也要重视道德的影响作用,让学生明白生命不只属于个人,还属于家庭和社会,教师应主动与家长一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学会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社会、奉献社会,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展生命教育,不仅要依据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还要注重学生的生命教育实践。实现生命教育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密切融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生命实践中,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并且结合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创新生命教育方法,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实现并提高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潘玉 .中学生命教育实践探究 [J].广西教育,2014,(17).
        [2]廖玉立.让生命教育“高心态·低姿态·原生态”——以《敬畏生命》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3]王 磊  刘朝振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 . 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7(2019.8重印)   ISBN978-7-107-31307-3

姓名:吴连明   出生年月:1970年3月23日(农历)   籍贯:湖南永州   民族:汉族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历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运用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