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
江西警察学院
摘要:《警察公共关系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习共同体模式能够创设出理想的学习情境,促使学习者主动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从知识建构、共同体组建、互动设计、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提出该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警察公共关系学;教学设计
一、“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提出
“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源于教育的发展与实践需要。1995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博耶尔在对多所学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模式。他认为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教育之核心。真正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之上,必须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和谐沟通。本文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设定共同目标,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寻找学习知识、共同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学习共同体既要体现了民主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的特点,同时又承认差异性、寻求共同性。
目前,警察公共关系学课程仍以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式为主,虽摒弃了过去“填鸭式”教学的缺陷,但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中呈现出的民主、合作、开放性特点能够更契合实践课程所需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应对实际公关事件的能力。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1、知识建构
1.1拟定共同目标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参与权,在课程讲解前及时与学生沟通,设置共同的学习愿景。“学习共同体”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既包括教学者的目标,也包含了受学者的目标,综合教师设定的基础性目标及各小组集体商议拟定的学习目标,分层次设定共同愿景。如:以第六章节“警察形象危机处置”为例。其知识目标:了解警察危机公共关系的内涵、任务及原则;能力目标:掌握警察危机公共关系预警、处置与善后管理的基本措施;发展目标:能依据具体的实际案例,自行设计出完整的涉警危机事件的处置流程。
2、共同体组建
2.1确定研究对象
依据研究项目所需,选择我院16级公安管理学专业学生(39人)作为对照组,并以17级公安管理专业学生(39人)为实验组,16级学生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讲授,17级以学习共同体模式,形成学习小组。对比分析“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2搭建学习小组
为了增强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高度地参与其中。本研究基于两个角度进行小组搭建。第一,人数确定。按照实践经验,小组内成员一般4-6人为宜。小组将39名同学组建8个学习小组,要求每组选举出一位组长,各小组分别建立一个微信群,老师再与各小组组长建立一个微信群,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进展;第二,人员确定。在确定小组成员人数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性格、情感等因素进行成员组合。根据学生差异性实行分层,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一般采用同质分组(学习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小组)、异质分组(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组成小组)。
而该研究所采取的是异质模式,即优中差学生合理构建,通过这样的组合能够通过互帮互助,激发每一位同学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课堂互动设计
3.1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实施学习共同体最重要的前提,也是授课教师最大的挑战。目前,《警察公共关系学》配套的教材及相关的案例集非常有限,其模块化内容与实战化教学实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更需要从实际公安工作中寻找案例,结合理论知识设计出符合公安实战工作的案例。通过创造学习情境,引发共同体小组成员对旧有知识结构的反思,在相互讨论、思想碰撞中对新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成体系的重构和完善知识结构。
3.2 交互过程
为了支持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维度的交互,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利用学习通、微信、腾讯会议等工具,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分阶段性将思考问题、案例、情景模拟题设计出多元化的协作性任务、确定好每一位成员的任务,如资料搜集、课件制作、成果展示等,将其发放给各学习小组,鼓励小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合理分工、合作交流,形成“下达任务——成员个人阐述——小组内部讨论——课堂分享交流——组间互评——课堂小结——拓展训练”教学循环模式。
4、设置多元化评价
在教学任务结束后,评价反馈是极其重要的环节,设置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既要保证客观性、全面性、针对性,同时要尽可能的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从而确保公平公正,为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因此评价主要可划分为:
1)过程化评价+期末考核
学习共同体模式非常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因此,针对于学生的知识考核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主要分为过程化考核评价和期末考核评价两个部分,过程化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主要包含了小组讨论、实训实施、情景模拟测试等形式,期末考核评价占总成绩的50%。
2)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教师能否客观公正的评价小组及其成员的任务成果,决定着学习共同体小组对下次任务参与的积极性。每次小组任务结束后,将实行三阶段式评价机制。第一,小组成员间互评。发放小组成员互评考核表,其考核表中的评价标准涉及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完成效果,组员们可依据各组员表现情况,进行打分。第二,共同体互评。小共同体小组间的评价,其评价标准涉及成果内容设计、成果展示、现场应变能力,小组组长综合小组成员的建议对其他各组的表现情况进行打分。第三,教师点评。教师针对与各组的表现,依次对各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点评,并指出修改意见。
三、结语
综上,将“学习共同体”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使其契合公安院校课程的实战性特色,更为学生适应现代警务模式提供有力的保障。学习共同体成员在不断合作、交流、分享、互评过程中,提升自身学习的内驱力及自信心,也促使他们对新问题、新事物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邹汉斌,汪永琳,席金菊,雷红艳.学习共同体课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教论坛.2019(9):18-19
[2]邱烺,杨艳红,刘玉华,迟作华.基于情景案例的“学习共同体”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考索探微,2018(27):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