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刚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使其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新时代高校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高校应当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积极优化教育方式,创新并优化教学途径,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传播主阵地,以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探究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积极探究,促使学生真正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因此,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永恒追求是发展真理的必要条件。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门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归属于“两课”范畴,但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也存在片面认知。为此要全面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思考和探索其正确的功能定位,并进行内容、形式上的改革,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突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应有的功能。
一、借助新媒体丰富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资源
在传统模式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的资源绝大部分来自于书籍,缺少丰富的教学资源;由于网络数据的局限性,各高校之间所进行的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有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即使和老师有面对面探讨的机会,但也频率不高,而这些因素必将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
如今,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微信、微博、学习强国、中国大学慕课等一系列网络平台的推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类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例如,最新时事政治、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微信公众号所推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文章以及微博平台专家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所发表一些的观点和评论,来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以充实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确立其正确的学习目标,能够真正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收听或者观看知名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公开课,进而满足自己学习资源需求的多样化。对于各高校而言,各高校在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料以及教学经验的交流,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实现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互鉴。
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实践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论当作思想武器,以增强自身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失去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它始终与实际相结合,并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例如,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在启发同学分析时,就可以提问:“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些时候没有矛盾?是否有些地方没有矛盾?”对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有一定认知的同学定会回答:“没有!”在教师讲解中进而得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全面分析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结论。同时,生活中的这些矛盾是否都是均衡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些是主要矛盾、有些是次要矛盾,要分清主次矛盾。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悉心讲解,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在熟知矛盾有主次之分这一哲学命题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通过教师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不仅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党委统筹规划,把稳教学方向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高校党委就要承担第一责任人的重任,要统筹规划,把稳办学方向,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高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委主体需要贯彻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及教育方针,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其中,学校党委应重点关注高校各项工作制度的执行落实,适时完善好学校的制度,引进专业人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为此,可以做出如下对策。
首先,坚持依法依规管理。高校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方可保证其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对于高校来说,党委要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就需要建立并完善良好的体制机制,提前扼杀可能会诱发问题出现地因素。在体制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党委要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避免“一刀切”政策,多听取民意,不断完善高校领导层的决策机制。并且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责任落实到每位任课教师,便于后期工作的反馈和考核,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做到有章可循。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环节。高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需要抓住这一核心,以深化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高校党委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中,督促各部门、各教师贯彻落实。一方面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管理机制,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并且能够建立责任机制,保证教学改革工作开展的质量,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工作的革新与发展。为补足实践教学的短板,党委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产教结合,丰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实干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四、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注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到大学生实际生活中,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平台,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方面,搭建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的作用,提高与大学生的沟通。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况,以数据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例如,在党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会议内容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集体学习讨论,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全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党建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大力度开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APP,通过新型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通过课上、课下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打破以往局限在课程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空间,有效地将教学延伸到线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空间。
结语:实效性是衡量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标志,只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指导前提,要引导高校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身道德规范相结合,始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正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创新探讨[J].才智,2020(1):79.
[2]吴怀友,刘艳.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效性的几点体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3]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青联发﹝2017﹞10号).
作者简介:姓名:王兴刚 籍贯:甘肃·古浪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邮编:830001 单位:兵团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