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成梅 张雨潇 刘艳 关青梅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吸收了儒家和道家文化,非常看重“仁”和“精诚”,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本文就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课程思政;价值观
0.引言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根本任务,要想完成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强化思政教育,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形成新的课程体系。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筑牢学生的中医思维,并使学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现行社会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各高校也纷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是,“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面临着诸多问题。
1.1思想观念的不重视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学看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对思政课程还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和大思政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1.2教学方法落后
“课程思政”注重的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要想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同向同行,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当前高校教育来看,教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机械式地传授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专业的教师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中有所建树,还必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高校专业课程一般由专业的教师负责,他们对专业课程有所了解,但是对思政相关的知识了解的往往不够,以至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渗透思政教育,从而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
2.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这类文化融合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理念,构建了中医药文化遗传基因,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对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基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已成必然,在这种必然趋势下,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探索中医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1革新思想观念
首先,高校要革新思想观念,加快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树立“全课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1],同时,要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宣传,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使其主动投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其次,教师要革新教育理念,不仅要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鼓励并倡导学生去挖掘中医药文化,探究中医药文化中的思政功能,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2.2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德育资源
在中医药文化中,有着诸多德育资源,如“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等核心理念,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重要的的德育教育资源。在中医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剖析这些中医药文化,借助这些中医药文化来感染、熏陶学生,将中医药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为学生筑起一座思想上的“承重墙”[2-3]。如,在中医药优秀文化课程如《中医经典诵读》、《中医药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引入这些课程中的经典名医名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名医名家的医德精神。同时,借助这些中医药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2.3革新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文字性的知识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文字知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灌输知识,让整个教学充满活力。现行教育改革形势下,角色体验、情境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在中医药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这些方法来渗透思政教育,推进中医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4-5]。如,翻转课堂,借助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开设慕课,播放一些中医药救人的经典视频,介绍中医掌故、名言、警句,以此来弘扬中医药文化,将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2.4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能力水平、思政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尤为重要。首先,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政水平;其次,定期举办各种“教学设计大赛”,从知识、能力、情感等纬度设计教学目标,以此引导广大教师主动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6]。作为教师,更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了解中医药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工作,引领学生走进中华文明的殿堂,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学会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健康成长,从而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结语
综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在中医药专业教学中,要引入“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德育工作,将中医药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秀峰,段志光.中医药自信教育融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20,6(05):440-446.
[2]李君,马海洋.中医药专业课渗透思政教育机制研究[J].吉林教育,2020(Z3):114-115.
[3]王叶欣,唐成林,黄思琴.中医药高校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31-32.
[4]廖广凤,李兵,韦建华,卢汝梅.基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的《中药化学》课程思政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10):181+186.
[5]潘颖洁,金策,黄真,陈建真,陈虹希,梁泽华.融入中医药文化和工匠精神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中医教育,2020,39(02):24-27+31.
[6]张妍,李根林,李宁,李姗,刘文礼,高爱社,王丽.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8-49.
作者简介:董成梅,1988年7月,女,云南丽江人,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研究方向: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