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重大灾害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以“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陈晓葳1、陈星宇2、陶佳乐3、杨浩杰4、孙杰5
[导读] 本文结合近二十年发生的重大疫情灾害,分析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的应对措施

        陈晓葳1、陈星宇2、陶佳乐3、杨浩杰4、孙杰5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武汉430200

        摘要:本文结合近二十年发生的重大疫情灾害,分析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采取了“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的应对措施,是我国在重大灾害疫情中应对的历史经验,充分体现出党的领导作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调配的作用,明确提出“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是重大灾害疫情应急管理的重要措施,凸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合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关键词: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重大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与灾害抗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9年底的新冠肺炎来看,面对这些历史上的重大灾害,在党的带领下,我国采取的“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的措施及管理体系,使得不同地区多方对一方实施灾难、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由优势方带动劣势方以互惠互利,全国上下贯彻执行,团结互助,举全国之力共同与灾害抗争到底,战胜困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一、“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是我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的历史经验
        2020年初,在对抗新冠肺炎中运用的“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模式引起了国内外民众的关注,受到了人们的好评。其实,这并不是对口支援模式在我国的第一次运用,事实上,我国在对口支援工作方面已有多次经验了。比如:在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帮助方面,有对帮助西藏和新疆全面发展的对口支援;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有对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移民的对口支援;在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方面,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对各贫困地区进行的对口支援等等。对口支援模式充分发挥了我们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优势,促进了各省各地区的平衡、友好发展,提高了国家应对紧急事件、重大工程等相关问题的效率。
        
1.1“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促进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在灾难救援过程中,全国同胞共同努力,以各种方式支持援救,在救援结束后,灾后重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在2008 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提出的首要原则便是“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6月18日,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对口支援方案》,确定了“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要求 19个省市和西部的重庆市,以资金和实物拖入不低于上年度地方财政收入1%的水平,在3年内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基本目标[1]。
        在党的领导下,各省市积极配合,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灾后重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在党领导下的对口支援工作不仅使受灾地区恢复到了从前的容貌,而且还加强了支援方与受援助方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在重建工作完成后,支援方与受援助方双方都有更大的收获。可见,对口支援工作不仅是一项非常时期的紧急任务,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地方与地方之间加强密切合作、互相交流的一次机会。
        
1.2“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中的运用
        2009年3月,在墨西哥与美国等国家陆续被发现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情况,不久后甲型H1N1流感传播至我国。截止到2009年下半年,我国感染人数不断增加,而且陆续出现死亡病例,医疗任务越来越艰巨。为了统筹平衡东西部地区医疗水平的差距、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卫生部办公厅于2009年11月13日颁布《关于加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建立起甲型流感医疗救治省际对口支援体系。具体为:北京对口内蒙古、河南、新疆;天津对口河北;辽宁对口宁夏;上海对口黑龙江、云南、西藏;江苏对口陕西、甘肃;浙江对口贵州、青海;山东对口安徽;湖北对口山西;广东对口江西、广西和海南。与此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制定了各辖区不同地区间的、大型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的、医疗机构不同专业间的对口支援。各市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支援,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H1N1甲型流感救治工作。
        
1.3“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运用
        2019年底,在湖北省武汉市发现有多起不明原因的肺炎症状,2020年1月7日研究人员发现这是由于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我国在疫情发生的早期就迅速对武汉采取封城的措施,并且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建成了千张床位的医院,为贯彻落实,严格按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做好防控工作,举全国之力,与疫情抗争到底。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19个省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组建专业医疗、管理,防疫小队支援湖北,同时全国加强人员社会管控,严防病毒的输入与扩散,有效落实“四早”措施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措施,实行网络化、地毯式管理,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狠抓重点,调动全国力量支援湖北省抵抗疫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2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基于医疗资源和病人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创立了16个省通过“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支援湖北省武汉市以外地市的对口支援模式,竭力支持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一省包一市”的安排如下:重庆、黑龙江对口孝感,山东、湖南对口黄冈,江西对口随州,广东、海南对口荆州,辽宁、宁夏对口襄阳,江苏对口黄石,福建对口宜昌,内蒙古、浙江对口荆门,山西对口仙桃、天门、潜江,贵州对口鄂州,云南对口咸宁,广西对口十堰,天津对口恩施,河北对口神农架林区【2】 。在党中央的统筹安排下,“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措施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体现出党的领导作用
        2019年10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核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3]。
    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通过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出来的。在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采用的“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举措就显著体现出了党的领导作用。
2.1 党中央统一指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发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4]。
        在2月3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决服从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指挥[5]。截止3月12日,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已召开16次会议,每次会议都在研究和判断疫情状况、商议对民生有利的防控措施,比如:加大对湖北重点地区医疗防控物资支持力度、加强医务人员调配和药物研发、进一步加强一线医务人员防护、困难群众保障兜底工作等。
        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为各地区各部门指明了应对疫情的方向,增强了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合作共同抗击疫情的意识,让在疫情的迅速传播中稍有不安的民众们有了打赢这场防疫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2.2党中央统一协调
        为了应对此次新冠疫情,中国政府还启动了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该联防联控机制是中央人民政府层面的多部委协调工作机制平台,由32个部门成员单位组成,设有多个工作组以分别负责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科研攻关、后勤保障、宣传工作等。
        2020年2月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宣布建立16个省支援武汉以外地市的对口支援关系,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持湖北省加强对患者的救治工作[6]。事实上,“一省包一市”模式涉及到多个地方、多个单位部门的协调合作,实行起来是需要有很强的领导协调能力的。而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对口支援中,各地方各单位部门不仅能够积极配合、相互协作,而且迅速做好了支援工作相关准备,这充分体现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协调作用以及党中央统一协调的优势。
        可见,党中央的统一协调使各单位部门能明确责任、积极配合协作,形成防控疫情的合力,更有力地对抗疫情;使防控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也使人民感受到了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魄力与担当。
2.3党中央统一调度
        2月7日,16个省份的各单位部门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安排,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全力支援湖北省,加强病人救治工作。迅速派出了省内的重症专家医疗团队以及大量医护人员,携带紧需的医疗设配等各方面相关物资前往支援湖北。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来自16个省份的医护人员立即到达湖北各对应支援地点,迅速缓解了湖北各地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来自16个省份的医护人员同当地一道,在第一时间精准对接、制定方案。医疗资源方面,需求有效得到缓解,医疗效率大大提高。在社会方面,湖北人民的心理得到了巨大安慰,提高了全国人们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的信心。
        正是有党中央的统一调度,各省市才能如此迅速地团结起来支援湖北。同时,党中央的统一调度也提高了社会资源有效合理分配的效率,为各省市的友好团结相互帮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体现出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一省包一市”的政策方针有效控制了疫情,是我们中华民族齐心协力的结果,从制度层次分析,之所以我国能够在疫情爆发后短时间内,采取及时有效的政策方针应对,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优势。
3.1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自古文化中便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平”的团结精神,政治制度一向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反映,早在公元一世纪初,中集权制度央便出现,这种政治制度,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表现,也保证了中华民族的持续稳定。当然,中央集权制只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代表的是官僚的利益,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其优势既能反映群众意见,更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当今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从5.12汶川大地震到对口援疆、从对西扶贫协作到对口扶贫等,都可以看出在中央的领导下,能够调动各方力量,共同解决一个中国问题,集中力量办大事首先需要的就是中央到地方,没有中央的统一指挥,偌大的中国就是一盘散沙,没有中央对地方的领导,就没有凝聚力可言。
3.2民主集中制
        2018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把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和正确实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能够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防止和克服分散主义,是科学合理有效率的制度。地方服从于中央是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近二十年来,针对针对重大灾害疫情所指定的“一省包一市”方针,完全展现出了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能够快速集中各省的力量,支援受难地方,这其中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央能有效地调动地方,更是在民主集中制之下,反映出地我国在面对困难险阻时,能过迅速制定方针并行动的力量,毫无疑问,这是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反观西方国家,地方权力过重,在面对重大事故时,中央难以有效快速得调动地方力量,往往不能及时反应,需要较多时间,才能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制定应对方针。?

四、“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调配的作用
4.1市场经济统筹调配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之下,首先资源的配置趋于市场化,各种资源都将市场化的经济运行中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在市场中自由流动,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最优的价格。但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就需要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市场调控往往会失灵,而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宏观调控才能有效地执行,发挥集中资源配置的优势,全力救灾。通过以往的救灾抗疫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资源、救灾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统一合理的配置,而不能只依赖市场的交易。比如在灾难面前,如果我们按照资本主义的个人利益来办的话,是很难解决的,受灾方无法得到及时救助,所以只有社会主义下集中资源,合理统一的配置才能及时高效的救灾。
        在重大灾害及疫情中,“一省包一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省份组建了专业的支援队伍,调配各地资源实施无偿援助,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要用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而是听从党的领导,政府的调控,配置资源。
4.2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它主要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行使得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统一筹备配置资源,这在救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提升的救灾的效率,而且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举全国之力就能办大事,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灾后,国务院迅速作出反应,在各省共同支援下进行灾后重建,废墟变高楼。其次,基层组织能够快速高效的应对灾难,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的执行力,只有基层高度服从上级,决策才能被有效的执行。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全国19个省份组建了医疗、管理、防疫志愿队集中援助湖北地区,“一省包一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效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                                                                                                                                           
        从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决定,我们意识到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方向,而市场调节是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只有计划经济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市场经济,但一个制度与一个方法并不匹配,所以到1992年十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认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发挥基础性作用,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我们更多的产品都完全由市场来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中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我们的宏观调控就是为了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97年的经济危机,就是市场的国度放纵导致的,我们加强宏观调控同时结合市场作用反而我国受到的影响不大。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本质上都在强调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面临重大灾害时,我们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同时结合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为基础,集中力量、组织动员、贯彻执行能力,统一配置资源。比如2003年的非典,我国第一时间就做出了应对,集中力量配置资源以20天的时间抑制了非典的扩散,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国迅速反应,各个省份集中支援,仅在5个小时之内,救援部队以及救援物资就开始大量驻进,这是其他国家的应对速度是比不上的。
五、“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是重大灾害疫情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措施
5.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优越性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应急管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乎着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乎着国家长治久安。我国自古以来便灾害频发,在应对灾害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并制定了应急管理体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逐步增长的安全需要等,中国共产党持续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优势一: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2003年以前,应急管理体系各部门力量并不集中,“各自为政”,而且更多注重于常态管理。2003年,非典疫情引起了一场突发公共事件,为总结非典疫情带来的经验教训,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开始走向正轨。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三个里程碑:一是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政府第一次将非常态管理提上议程,国家提出加快应急体系建设;二是2005年底基本建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框架:三是2006年《“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颁布实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
优势二:所形成的应急管理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第十九次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集体学习中表示:“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点和优越性,努力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两个条件一个是要快速反映以应对,另一个是要集中整合所有资源。我国所形成的应急管理体系具有独特中国特色。比如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和三十二个部门和单位构建了会商研判和协同响应体制,与军委联合参谋部构建了军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7] ,创新了应急管理理念,提高了应急管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影响下形成的应急管理体系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明显优越性,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不仅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各地资源,而且能做好后续完善工作,其展现出的凝聚力、执行力不容置疑。
 5.2 “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是重大疫情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措施  
对口支援的概念最早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1978年的湖北抗旱斗争中,湖北省委安排武汉、黄石等大型厂矿企业进行对口支援,此举促进了抗旱的成功。湖北省对口支援抗旱经验的提出,标志对口支援灾区政策的正式形成。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艰巨的震后灾区重建任务中,对口支援政策通过 “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模式首次在大范围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范围内紧急启用。在震后重建工作中,对口支援也不断积累着宝贵的经验,此后,对口支援的举措被更加广泛应用于应对各种重大灾害,其突出作用使其逐步成为常态化的跨区域救助合作机制。2009年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防控过程中,省级对口支援机制再次被应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对口支援这一举措,不仅是坚持全国一盘棋的细化措施,而且能够及时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疫情灾害,在灾难援助和医疗救助等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在一次次重大灾害疫情应对中,对口支援逐渐成为重大疫情灾害应急管理的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湖北省无疑是重灾区,也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湖北胜则全国胜”。鉴于以往应对重大灾害疫情的经验,“一省包一市”这一重要措施再次被实行,也又一次不负众望在此次抗击疫情中获得了显著成效。
        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大大增强了医护力量,大大改善了前段时间所面临的医疗物资短缺的问题,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截止2020年2月2日,全国各地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人数已超过38000人,显著提升了医疗水平,对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要。其次,“一省包一市”的措施促进了各省市的团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湖北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19个省市伸出援手予以支援,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各省市之间协同作战积累下深厚友谊,促进了全国的团结。最后,“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也再次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中央统筹全局统一指导统一调配以团结抗击疫情,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表现。
 
参考文献:
【1】一省包一市”打赢战“疫”坚定信心[EB/OL],中国经济网,2020-02-10
【2】    伍洲奇.打赢疫情阻击战[J].法人,2020(02):14-17.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8〕53 号).[EB/OL].
【4】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0-01-20
【5】十九届四中全会[EB/OL],新华网,2020-01-01
【6】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EB/OL],人民日报,2020-02-06
【7】    法制日报2019.09.19年08:综合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陈晓葳,1999年9月生,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本科生
陈星宇、陶佳乐、杨浩杰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
通讯作者:孙杰,1981年11月生,男,浙江宁波人,硕士,副教授,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