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智的几点体会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刘艳
[导读] 教育机智指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技能。教师对学生活动
        刘艳
        西安经开第二小学,710201
        摘要:教育机智指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技能。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以情动人,赏识为主;其次要言转情移,缓解尴尬;第三要以神传情,默默提醒;第四要自嘲解围,铺设台阶,科学把握教育契机运用教育机智为教育教学工作增光添彩,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自律的内驱力。
        关键词:教育;机智;赏识;缓解;提醒;台阶
        教育机智指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技能。学前教育中这样解释,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教学情境不断变化、内容不断变化、学生思维在变、氛围在变、时间在变、偶发事件的类型在变、自然生成在变等等,换而言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这种挑战可能来自教师和学生、可能来自行为的干扰、可能来自语言的提问、可能来自纪律不佳、可能来自教师自身业务水平不足、可能来自学生之间的矛盾等等。总而言之,这样那样的挑战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有时会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时会影响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有时会影响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等等,扰乱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出现挑战事件,是对教师的机智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考验。教师如果可以机智应对,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动作或活动编排来科学处理,变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就会达到理想的甚至不可预估的教育效果。正是这种在普通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的能力,才能使教育机智得以实现。百度百科上提到,教育机智发自偶然,储之久远。它不仅表现了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人格修养。良好的教育机智对学生的人品、思想方法、对教师的印象都有较大影响,有的会留下终身印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契机的把握和教育机智的积淀是需要每个教育者终身探究的课题。科学有效的教育机智会为教育教学工作增光添彩,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自律的内驱力。
        一是以情动人,赏识为主。
        情感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引起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和感受。这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应。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成功的教育都散发着爱的芬芳,只有与学生有情感的交流才能被学生所接受。陶行知老先生三颗糖的故事,耳熟能详。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居高临下的大声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善于升华,关注闪光点,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平等尊重以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亲其师的前提下,心甘情愿的信其道。
        二是言转情移,缓解尴尬。
        教育的机制不单体现在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情景变化上的机智化解。

当情景发生变化,出现干扰教育教学的情况,如何快速有效的让学生不受情景变化的干扰,更是教育机智的一个体现。记得在二年级的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讲得正起劲,孩子们听的很认真,听课家长也意犹未尽。这时候一个不速之客----“嗡嗡”作响的蜜蜂肆意在教室里起起落落,不但惊吓了在座的学生,连在后面听课的家长也紧张地站起来了。还有一个女家长着急地对一个男家长说:“快去帮老师把蜜蜂赶走。”这突如其来的状况,使原本安静的教室一阵哄乱,看着不知所措的家长和惊呼不已的孩子们,我意识到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这节课将无法继续。“孩子们,看看你们听的是多么认真,把蜜蜂都吸引来了,老师看看谁的坐姿最端正、发言最动听,能把漂亮的蝴蝶给我们吸引来”,深情的一句话吸引了所有孩子和家长的注意,一年级的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端正坐姿。家长也安安静静的坐了下来,再没有过分关注那只“不素之客”,课程又继续开始啦!课后家长激动极了,走上讲台说:“老师没想到思品课还可以这么上,和我想象的、和我小时候的完全不一样,让我对老师授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课堂机智不单是对学生负责,更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锤炼。
        三是以神传情,默默提醒。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不可避免会出现那么一两个学生,习惯不太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交头接耳,无论这个孩子的水平如何,我们都要平等以待,尊重这种差异,理解这种差异,更重要的是转化和机智地提醒这些孩子是我们教师不可回避的责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责怪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和老师产生隔阂。一个眼神、轻轻的摸摸小脑袋、老师做个手势等善意的提醒,有意识地扭转这种习惯,帮助孩子投入课堂,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四是自嘲解围,铺设台阶。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格尔曼指出,每一个人不但有一个情感的大脑,还有一个理智的大脑,我们每一个观念都是两者共同动作的结果,一个思维一个感受,指导行为的选择必然有情绪的参与。情绪的参与将影响个体的价值取向。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们不断探究深化和锻炼自我教育机智的重要原则。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艺术中指出,教育上的问题就在于怎样抓住学生的活动并加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知行合一的孩子。学生个人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孩子的内心是焦虑不安,不知所措的,如果只是简单粗暴的对他的行为加以评判,无疑是给他一个心理选择题,而不是思考题。设想一下你正在激情澎湃的讲课,一个笔帽从你脸前嗖的一声飞过,作为学生群体,他们会对接下来的事情结果怎么设定?作为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五年级的课上,当笔帽飞过的那一刹那,全班安静极了。所有的孩子都惊愕地看着我,那个玩笔帽的孩子,更是胆怯的低着小脑袋,不知所措。我下意识的拍了拍胸口,自嘲地说“看来我还不老吗?我的身手可真敏捷,你让我找回了青春的自信,如果再迟疑一秒,笔帽就砸在我的脸上了。”全班孩子紧崩的情绪松驰了,飞笔帽的孩子满眼感激地望着我。从此,笔帽男孩儿成了在我的课上。坐姿最端正,发言最积极,活动参与最主动的一个。看到孩子的这种变化,我欣慰极了,也许这就是教育机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给教师的建议>>   ?B.A.苏霍姆林斯基   长江文艺出版社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        朱永新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做最好的班主任>>         李镇西          漓江出版社
4、<<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马克斯·范梅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
5、<<物含妙理>>        包景东         清华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