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法语专业本科生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重点的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梁贝1,游晓航2
[导读] 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结合《高校外语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
        梁贝1,游晓航2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结合《高校外语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法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对法语专业本科生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提出的最新要求,探析法语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法语专业师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法语专业本科生;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重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世界和新时代中国共同面对的重要命题。外语专业人才尤其肩负着建设国家文化与话语“软件”、提升国际话语能力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新时代提升自身外语专业能力、自我培养成为全球治理人才,如何顺应时代变化、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前外语专业学生亟需思考、探索并解决的崭新课题。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本文从法语专业本科生需培养的众多综合素养与能力中,挑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及法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展开重点探析。
         
1.新时代背景下法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国情和世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国际合作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对法语专业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和目标——国际化高水平涉外人才,这要求法语专业本科生在打下扎实的法语基本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成为适应我国对外交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高校外语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法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明确提出法语专业旨在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具有扎实的法语基本功和专业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法语专业人才。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培养
2.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法语专业本科生必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其重点在于学生要充分了解本国与目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交际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语用失误”区别于“语用错误”,“语用错误”可以归咎于语言能力的不足,而“语用失误”则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导致交流障碍甚至中断,历史上多数国际贸易与交际失败就是由“语用失误”造成的。
2.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根据金荣渊学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构成,认知能力具体包括掌握目的文化的交际体系、文化理解能力和认知综合能力,情感能力要求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尊重其他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能力即通过具体行为来表达认知和情感。因此,法语专业本科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法语语言能力和对目标国家文化体系的综合理解;在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同时,理解并尊重目标国家的文化体系;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法语专业本科生可通过实际行动进行跨文化交际,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3.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内涵与构建
3.1 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内涵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多年来中外合作交流涉及广泛,除交通、能源、通信、贸易、旅游、金融、生态等领域之外,在教育、科研、文化、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密切交流。因此,我国外语类人才的市场需求由“单一型”转向了“综合型”,即建构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结合四种学界广泛认同的“跨学科”定义,“跨学科”可以归结为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以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超出了单学科或单领域的知识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必须区别于“多学科”,“多学科”就好比将不同的水果简单地放在一起,而“跨学科”是指不同学科真正地从思想上和方法上的整合、综合。我国外语教育界一直在积极探索“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较为流行的包括“外语+分方向培养”“外语+专业知识”“外语+第二专业”“小语种+英语”“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这五种,但它们大部分并没有从本质上做到外语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培养。
3.2 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
        如何帮助法语专业本科生建构跨学科知识结构?本文认为,一方面学校可合理设计跨学科课程,除了笔试或口试,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还可以采取实践报告的形式,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更加深了对跨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法语专业学生可积极参加课外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如以制作法语国家旅游APP为主题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或创新创业竞赛,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更好地了解法语国家的文化历史,还能接触到地理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知识,提升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

4.法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相关问题与对策
4.1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表现与原因
        目前,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母语学习,从而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现在多指中国人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或不确定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从而造成交流沟通障碍的现象。对于法语专业学生来说,可从以下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相关原因:其一是,法语本科专业学习任务重,学生在大学四年内不仅要学习法语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以法国为代表的法语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等知识,更要通过法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着眼于法语学习,而忽略了母语学习;其二是,部分高校增设了大学语文,提高了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但该科目仅为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考试要求不高,对学生的实际熏陶和提升作用不大;其三是,大部分法语专业本科生主要在国内完成四年学业,较少在国际语境中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者的使命。
4.2 相关对策建议
        一方面,法语专业教师可在外语授课中灵活融入中国文化,通过中外文化对比或类比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与理解,同时提高中国文化表达在法语教学中的地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可举办法语专业与留学生的交流会,或帮助法语专业学生与留学生成为语言伙伴,通过中外交流,提升双方外语能力的同时,增强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5.结语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作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法语专业学生应主动培养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能力。本文从法语专业本科生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的重点入手,以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和法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相关问题为例进行了探析,试图为法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金龙,沈骑.“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我国外语专业人才的价值重塑——“工具”与“人文”之辨[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9,2(03):36-41+91.
[2]陈佳婉,黄晓林.多种语言学习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上),2018(02):153-155.
[3]杨明,王斐斐.“外语+”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模式[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3):66-67.
[4]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2017(11):76-80.

    本项目受“2020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建设经费资助。本论文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梁贝等同学承担的2020年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名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法语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培养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