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寿琪萍
[导读]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寿琪萍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大唐街道大唐初中,浙江 绍兴 311800
        摘要:“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它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进度,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1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一种学习方案。导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学生借助学案在教师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它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的“学”走在“教”的前头。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进度,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团结合作精神。
        2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教材知识撰写学案、学生根据学案自主预习、课堂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达标检测反馈。
        2.1 撰写学案
        学案的撰写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根据教材内容,制订出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然后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学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编写能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习题作为达标检测。
        2.2 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
        教师在上课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按学案要求预习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任务。课前老师通过批改学生的学案,分析错误、发现预习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有了学案之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不再盲目,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光的反射》时,就提前发放了学案,让学生通过学案,在课前就先对光的反射和反射定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有助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落实,加快教学进度。
        2.3 课堂上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大部分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讲解(尽量把机会留给平时成绩不是很出色的同学);部分学生容易解决但部分学生有困惑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来解决;学习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课堂上讲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起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要提高课堂效率,学习小组的成立显得非常关键。精诚合作的学习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组长往往是学习能力较强、自我管理意识较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带领组员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等手段解决一般性的疑难问题。课堂教学时,由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启发学生共同探讨,一起落实教学任务。这样,课堂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例如:我在《光的反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活动自己体会光的反射,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然后让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相互补充,对提出的问题一起讨论,共同解决。这种学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4 单元达标检测
        “单元达标检测”要求学生独立闭卷完成。通过单元达标检测,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


        3 “学案导学”教学的体会
        3.1 收获
        (1)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标。学生根据学案就明确本堂课要掌握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并且知道何如去学,改变了以往那种漫无目的的预习,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尤其是部分后进生,从旁观者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而且还有机会代表小组汇报发言,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时,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很有帮助。课堂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来的,对所得知识理解较深刻,不容易忘记。
        3.2 困惑
        (1)学案编写的困惑。好的学案的编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老师平时上课的时候根本没有大量的时间用来编写学案,所以时间很紧张。另外,不同的学生知识结构及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假如学案的设计过于简单,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没有劲道;如果设计难度过大,学习能力较弱者就可能厌学、弃学,所以课堂教学设计要有层次感,不能一刀切。
        (2)学生预习的困惑。在使用学案导学的实践中发现,要求学生自觉预习学案很难。一方面是因为学案不及网络和游戏世界精彩,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学生每天每科的作业很多,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花在预习学案上的时间不多。
        (3)合作交流的困惑。小组合作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学困生基础不好,生怕别人知道他不懂,或者害怕自己讲错时其他同学要说他,所以在合作学习时他们光看光听不说话,课堂参与度不高,效果就得不到保障;部分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们讨论相当于给了光明正大的聊天的理由,这样会导致课堂纪律松散,学习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学生只注重展示,不注意倾听,小组内争得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4 对“学案导学”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1)是否可以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分阶段地推进“学案导学”教学?
有的班级程度较好,不需要老师讲解,学生就可做精彩的展示;但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就很难完全按照“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推进。
        (2)是否可以在“学案导学”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填鸭式”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记;离开老师,学生就手足无措。所以,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刚开始推行时,学生会不习惯。而传统教学亦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益成分,是否可以将“学案导学”教学与传统教学较好地结合起来?
        (3)怎么建设学习小组,有效推进“学案导学”教学?
小组建设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灵魂,要花时间搞好小组建设,分组要合理,组内分工要明确,要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对组长培训要到位,要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它使“教”围绕着“学”转,以“学”促“教”,实现了“教”与“学”相长,也实现了由“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领着学生共同学习”、再到“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它优化了教学过程,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落实,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兆林."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