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喜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当下,市政道路工程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我们为了避免出现质量较差的施工项目,应当严格把控施工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类施工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市政道路施工较其他道路工程的施工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城市道路的发展十分迅速,道路的施工技术及工艺水平较以往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由于道路建设工程数量的不断增多,促使从事道路施工建设工作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可是,在如此众多的企业之中,难免会存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加之现有的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并不健全,从而令道路工程的质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市政道路施工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路面裂缝塌陷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道路路面出现裂缝以及塌陷,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无论是柔性路面或是半刚性路面都难以避免会发生裂缝塌陷的现象,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以下三种类型: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以及网状裂缝。其中的纵向裂缝即指,裂缝沿着道路呈纵向开裂,开裂方向通常与车辆行驶方向一致;横向裂缝是指裂缝在道路中横向开裂,开裂方向同道路中心线基本保持垂直状态,开裂长度不一,有的可贯穿整个道路,还有的只是部分开裂;网状裂缝指代道路中出现的不规则的网状裂缝,这些裂缝的形态纵横交错,初始形态可能是为单条的平行纵峰,之后会逐渐演变成为横向及斜巷的连接缝,最终形成形态复杂的缝网。
(二)市政道路中的车辙现象
道路中的车辙通常是指,道路在车辆负载的反复作用下而出现的永久性的带状凹槽。通常情况下,车辙现象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种:1.车辆的负载明显多于道路表层的负载承受力,从而导致的结构性车辙。2.碍于沥青混凝土发生侧向变形,进而形成的流动性车辙。3.考虑到沥青面层在施工环节中,由于自身的压实问题,继而形成的车辙现象。
(三)市政道路的路面坑洼现象严重
历经长期使用,市政道路路面经过车辆的反复碾压,加之表面不平整的峰谷长度小于碾轮接触面,从而造成路面呈现出坑状表面的形态,这多是由于施工过程中的密实度较差,凸起部分密实度与凹陷部分的密实度明显不一致,才会导致路面结构密实度及强度失衡。加之雨水以及冬季降雪造成的水份积累,会极大增加路基软土基内的水分含量,从而减弱了道路路基结构的稳定性,造成路面结构难以承受路面的变形及破坏情况。在某些市政道路中,早期的施工破坏现象表现为唧浆、沉陷等。其中的唧浆就是指,由于沥青表层的透水及路面结构的排水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路面积水经由缝隙下渗至路基内部,并长期滞留于其中,从而对路基材料中的结合料加以浸泡及冲刷后形成了灰浆。灰浆在车辆负载的作用下,又通过这些缝隙被挤压到路面,进而令路面中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泛白现象。沉陷则是指唧浆问题由于长期未治理,从而引发的路面沉陷情况,使得路面难免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状态。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要点
1.在施工测量环节中的主要内容包含对导线、中线及水准点的复测工作,其中的主要控制要点包含了下述几点:
首先,工作人员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把握,从而在完成复测操作后,检查图纸中是否存在设计失误的情况。
其次,工作人员为了满足施工期间的应用所需,自身在进行中线复测时,要做好临时的水准点标高及加装的地面标高工作。
再次,工作人员在进行每道工序前,要做好测量放线的工作,并且,自身需对测量误差进行严格把控,必须要保证纵横断面的定位精度达到相关要求,进而才能确保施工路基及结构物的定位可以满足设计所需的质量需求。
最后,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路面下的网络管道给予高度关注,从而避免对此类管道造成破环,继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选用科学的施工工艺。考虑到施工工艺对于市政道路的建设质量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市政道路的施工方案需采用分级审批的方法,并且,每个施工环节都要严格参照相对应的施工设计方案予以进行。工作人员在进行具体的施工工作时,要严格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即按序进行排水沟施工、沟槽两侧回填振实等。
3.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路基方施工的控制要点。首先,施工人员要做到分层填筑,即在上一层达到压实标准后,再对下一层进行填压操作,同时,其在进行压实之前,要对路面进行含水量检测,只有当含水量达到所需标准后才能进行碾压,以此避免进行返工操作。其次,施工人员要确定干密度的实验标准,这就要求他们需对不同土质分别进行干密度测试,禁止采用同一干密度评定不同土质的压实度。最后,施工人员要按照路面的长度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开展分段施工,换言之,工作人员若不在纵向塔街两端的交界处进行同时填筑,那么,就需要他们在预先进行填筑的地段,按照1:1的坡分层比例预留台阶,倘若两地同时开展填筑工作,那么,就要实行分层相互交叠衔接,此时的塔接长度要多于两米,否则,将有可能导致路基出现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对路面的平整度造成不利影响。
4.市政施工道路路堤几何尺寸的控制要点。施工人员在进行市政道路的施工时,要使实际的路基宽度比设计时的宽度多出30cm左右,并且要保证压实的宽度远远多于设计宽度,其后,只有等到压实操作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进行削坡处理,此处要注意避免发生缺坡现象,以此确保路堤维持稳定性。
5.施工道路压实方法的控制。施工人员在进行道路压实操作时,应保持先两边后中间的顺序,从而有助于路拱的形成;使用先轻后重的操作方法,进而有助于路基强度的逐步增加;采用先快后慢的操作模式,以此有助于松土机械的推动。施工人员在正式进行减压操作之前,需预先进行平整操作,由道路中线向两边整成4%左右的横坡。同时,其在进行弯道部分的辗压操作时,要注意需由低侧边缘向高侧边缘进行碾压,以期避免出现单向超高横坡的现象。除此之外,其还要注意观察压实的均匀程度,规避由于不均匀的情况而造成的路面沉降。
综上所述,相关人员为了确保市政道路得以维持较长时间的使用,应当高度关注其中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从而确保自身所建设的市政道路拥有良好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伟.市政道路施工质量控制[J],轻工设计,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