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丽芬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谢村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语文学业评价对于提高老师的语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业评价结构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为了发挥语文学业评价应有的效用,老师就应该不断地优化对学生的语文学业评价结构。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业评价;优化路径
引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业成就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的。考试几乎贯穿于我国教育发展史的始终,当然考试可以直观的以数据的形式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它对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提供了便捷方便的手段[1]。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和手段难以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的教学也更加追求“功利主义”。这些因素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需要作出革新,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优化学业评价机制,有效的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
一,当前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
1,学业评价的主体存在局限性。在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工作中,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主体仅仅局限于老师,这种单一的评价主体,难以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
2,学业评价的标准缺乏多元化。在当下许多的小学,老师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仅仅局限于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的成绩,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容易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评价标准缺乏可靠性。
3,学业评价的手段过于单一化。正是因为当前小学老师把学生成绩作为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的唯一标准,所以在老师的语文学业评价手段上也仅仅依赖于语文考试这一种手段。这种单一的评价手段难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学业评价的语言过于形式化。恰当的学业评价语言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但是当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形式化,老师的评价难以起到激励鼓舞学生的效果。
二,语文学业评价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对语文学业评价优化路径的分析,可以为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提供学业评价的思路与科学的方法策略。但是,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
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业评价时,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6]。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业进行评价时,虽然老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老师应该扮演的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学生因为心理,认知等各种因素的差异,他们的语文学习成果也是不同的,同时每位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老师的语文学业评价正是为了帮助每位学生能够对自己形成一个理性而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必须结合每位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出评价。老师做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业评价时,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优化路径
(一)扩大评价主体范围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负责人就是学生的老师。老师虽然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是由于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在老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上,往往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有所出入,缺乏客观性。因此,为了保证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并且充分的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就要扩大评价的主体[2]。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家长的评价等多方主体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对学生做出客观的综合评价。例如在语文课堂的口语交际课,这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老师往往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来评价学生的交际能力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忽略了学生群体的共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学生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一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这部门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但是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一定就是欠缺的。如果老师只是单纯的依靠课堂表现来对这部分学生做出评价,要求他们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这难免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避免老师的这种评价失误,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安排学生间的小组合作,比如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动物》,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的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对每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价。老师在课后可以结合学生们之间的互评来综合的对学生的特性进行分析评价。
老师的精力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对每位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成长,老师在教学实际中,就要扩大学生评价的主体,结合多方的评价,来对学生做出客观性的评价。
(二)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直接指导着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具体内容方向和成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几乎是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单一的标准下,老师对学生难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3]。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及文化情感。这种综合性的目标也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为了践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学生的评价标准上,老师就要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升华。多元化的标准也就决定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语文测验等多种形式展开。例如在语文课程《圆明园的毁灭》这一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多元的评价标准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然后再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评价标准方面,老师就要侧重于学生对于生僻字的掌握程度以及课文阅读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语文词汇积累量,能否正确的划分文章的结构进行阅读。在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上,老师就要考查学生能否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在文化情感的评价标准方面,则要侧重于学生是否通过文章形成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荣辱感。在确定了评价标准后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课堂测验结果等学习成果来对学生做出评价。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这也就决定了对学生的语文评价不能依靠于单一的标准,而是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标准,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只有对学生作出全面,综合性的评价,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手段
老师的语文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同样也需要借助相应评价手段,评价手段的选择对于老师的评价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4]。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考试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通过学生在语文考试中取得的成绩,老师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但是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可能会受到考试心态,身体或者精神状况等意外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单一的手段很难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如果积极依靠学生成绩的高低对学生做出武断的评价,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便被完全的抹杀掉,这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基于考试对于学生评价的不足,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评价手段。同时,上文也阐述了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与之相对应,老师的评价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例如,在对学生语文语言知识的评价上,老师所选择的评价手段应该是生字测试,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评价,老师一般采取的应该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设问,而对于文化情感的评价,老师所采取的评价手段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与思考。同时,老师为了清晰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课堂学习档案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每次考试测验后,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档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即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失误,老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参考来对学生做出分析,客观的对待学生的成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为了适应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客观理性的对待学生学习中的误差,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贴合具体实际的评价,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手段就应该更加丰富多元化。
(四)优化对学生的评价语言
在一般情况下,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评语等书面材料表达的[5]。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注意对学生评价语言的组织与思考,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形式的写下一段评语,学生对于这些评语往往也并不重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老师的评价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因此为了强化老师的评价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对老师的评价语言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在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要以激励鞭策性的语言为主体,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要对学生的不足做出客观理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语言的选择,一方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不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老师的评价材料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端正的态度,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同时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中,除了书面评价外,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一些口头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这种口头性的评价对于学生激励作用更为直接。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课上,学生们很好的完成了对语文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故事中的小女孩也流露出了同情的情感。在这时老师可以通过口头激励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赞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定的成就感。在这时老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指出学生的学习还是有所不足,对于造成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原因及作者借助故事所表达的思想等内涵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意老师所提出的不足。
老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语言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照顾到学生的情感与自尊,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这种刚柔并济的评价语言,有助于强化老师的评价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结构的优化,有助于老师对学生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对于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帮助。同时,这种科学的评价结构更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老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不断优化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构。
参考文献
[1] 潘端庄.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学业评价的优化路径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 000(051):15-16.
[2] 蔡秋萍. 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策略探讨[J]. 当代教研论丛, 2020(3).
[3] 丁琦.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神话教学探究[D]. 2019.
[4] 郭志强.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与核心素养培养融合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002(009):146-147.
[5] 杨代英.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 000(038):99.
[6] 杨丽贤.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22):P.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