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荆小钏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也就使得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重
        荆小钏
        山东省济南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已经成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也就使得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教育体制改革要求深入落实的体现,成了高中阶段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让知识的渗透得更加深入具体,推动教学的顺利发展。基于此,文章从情境创设与概念教学结合、生活实践与物理概念结合、思维导图与物理概念结合、物理实验与物理概念结合几个方面论述核心素养培育与物理概念教学方法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衔接
        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广大师生群体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教学活动中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教学的升华,让学生可以接受更新颖的教育引导,在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层面上获得提升核心素养的平台,帮助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弄清楚物理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动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持续健康发展。
一、课前讲述具体物理体系
        任何科目在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物理亦是如此,完备的体系会由物理现象的发现、实验、概念、联系、延伸以及应用等诸多方面组成,其中不仅囊括简单的物理现象和题目,更是包含了众多物理思维、物理思想。若要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与高中学习进行衔接,教师便需要在讲述新的知识点前为学生系统介绍完备的知识体系。
        例如,八年級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中,学生需要具体学习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以及平均速度的测量,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碎片化,因此,在讲述之前,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系统地讲解关于机械运动的知识体系:“机械运动指的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在机械运动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描述运动,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参照物,在高中阶段,大家会接触到参考系以及坐标系;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习时间和位移,明白时刻与时间的差异,路程与位移的不同;简接着大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并且学习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因此引入了速度这个物理量,速度作为本章的教学重点,大家需要着重学习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异同以及测定方法,明确运动按照路径,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速度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紧接着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系统介绍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大家需要明确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以及计算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我会为学生渗透高中解题常用的作图法,便于大家计算。


二、合理安排教學顺序,降低学习难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任何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获得新知识的是在同化和顺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安排教学时应适当的降低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在安排教学时教师应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增多下位的学习机会,减少机械式的学习从而减少学习知识过程中的负向迁移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目。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授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时,老师可适当的调整课本上对牛顿运动定律的顺序安排,不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展开,即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而是在教学中把牛顿第二定律提到本章的最前面来学习,这因为牛顿第二定律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牛顿第一定律则是一个理想定律,真正的理解透彻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先学好牛顿第二定律,则会很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特别牛顿第一定律所说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为牛顿第二定律已明确告诉学生外力与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过牛顿第二定律之后再来对比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就会一目了然,无需老师的多讲。
三、适应发展规律,促进有效生长
        中学生对于物理课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物理课程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进行安排。很多学生抱怨初中物理难,尤其是课本衔接部分,公式突然增多,加之自身逻辑能力不强,对于物理逐渐失去了兴趣。物理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以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学习。物理可以理解为“物体的道理”,通过蝴蝶震动是声音,能够引申到声现象的学习,通过一光年的远望,能够引申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问题。除了知识难度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此外学生更加喜爱物理实验,通过实验更加了解物理公式,对于物理的学习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衔接课程的教学。
四、关注学生能力,重视课程衔接
        物理学习表面上看是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实际上也是学生能力的生长。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实验能力等等,在学生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课程衔接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自然,让学生稳步“生长”。如每次坐车都能看到窗外很多事物在向后移动,此时便能够联想到参照物。通过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够发现身边有很多物理知识。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自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器材的原理和目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做记录,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简单实验到复杂实验的衔接问题,在学生不断练习“身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总之,为了解决初高中物理学教学衔接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及教育 主管部门都要提前进入状态,在最佳的时机解决问题。初中与高中也应分别建立配套和相应的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初高中物理知识和学习上的“台阶”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光杰,对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反思[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9).
[2] 严胜利,从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看物理概念教学[J].同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5).
        
姓名:荆小钏  出生日期:1983.02 性别:女  籍贯:山东济南  民族:汉 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初高中衔接  邮编:250000  单位:山东省济南中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