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及治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程国辉
[导读] 摘要:农村环境的污染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分局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068450
        摘要:农村环境的污染制约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污染的现实状况越来越严重,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加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必须与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同步推进。对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应从源头上进行强化治理,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着力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切实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状况。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
        1导言
        我国人口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环境如果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局面,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提高重视程度,深入分析引发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并结合具体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这样才能够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健康发展,也只有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2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使用,使得农村水、大气、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程度加剧,严重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环境的污染主要方面是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农村水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村患病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数量,农村生活用水的安全,是保障农民生命安全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环境的污染,一方面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农村生活环境的稳定。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与化肥施用不当污染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农村生产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村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重要原因。农村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着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新兴产业和生态农业协同合作、农民群众参与和执行单位同步进行等多种方式,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逐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农村环境污染原因
        3.1群众环保意识淡薄
        基层地区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农业耕作模式之下,农民群众只注重产量的提升,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顾长远利益,毫无节制的使用化肥农药,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在土壤当中不断蓄积,随着降雨向着其他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
        3.2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农村现代化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民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其中包括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以获得最高生物生产量。但化学肥料的过度施用破坏了土壤中氮、磷、钾的生态平衡,其结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营养物质和水分流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以及附近湖泊有害物质的积累。农民在施药过程中,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农药经过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微粒随风漂移然后沉降进入水体;农民清洗施药工具的废水直接排入水体等。
        3.3乡镇小型企业污染的乱排乱放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民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道路上起到巨大的作用。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污染,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乡镇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其中对水环境的污染尤其严重,乡镇小型企业由于环保意识欠缺、生产技术落后、防护措施不到位、地方监管疏漏,将生产废水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之后排入附近沟渠或农田,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污染,响周边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生活环境。


        4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4.1重视水源保护,提高污水治理水平
        在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做好农村水源的评估和调查工作,划定水源保护区域。农村地区的饮用水保护区一定要设置清晰的边界,并设立标志或者宣传牌。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约束规范,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农民群众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纳入到村集体的规章制度当中。此外应该定期对饮用水源的水质进行监测,实行从源头到居民饮用全过程监测,落实水源保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公开饮用水安全监测结果。对辖区范围内的饮用水水源环境情况进行有效的风险排查,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整治。此外还应该加强巡查工作,对影响到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化工厂、造纸厂、冶炼厂、制药厂等风险源进行有效的排查。对于辖区范围内一段时间水质被严重污染,水质不能够正常供给的,应该采用更换水源,集中供水,加强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饮用水水源生态环境良好;其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密集区、水源地保护区、河湖管理区和河流沿线周边村集体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注重做好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避免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坚持控污与治污并重。建立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乡镇政府为落实主体、村级组织为管理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农村生活污水运行管护体系。
        4.2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农村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宜居家园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亟需制定切合农村实际需求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出和农村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已经不能应对我国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形式,也不符合专门、综合控制农村环境污染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其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成立高素养的环保执法队伍,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管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有法可依仅是基础,还应加强我国农村环境执法与监督检查,建立长效机制,从而避免环境污染阻碍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着力解决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3依靠科技,推广可行的环保技术
        应当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科研工作队伍的建设,组建环保专家组,深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不断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科研能力,着重研究水土流失以及土壤盐碱化等关键问题,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科技水平的提高;必须要科学开展农村环保技术的评估工作,确保相关科学技术具有可行性,组织开展环保技术推广活动;农村地区环保工作和城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不能够应用大型治污设备,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设备必须要做到成本低、操作性强、适合大规模向农民群众推广;重视并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引导广大群众科学使用化学肥料,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能够树立废物资源再利用的意识;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增加科研资源的投入,提升环保工作的科技水平。
        5结束语
        总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是新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目前农村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环境污染治理必须进行到底,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制度,促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改变人居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相岳.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2019(14):62+64.
        [2]袁园.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05-207.
        [3]刘毅.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研究,2019(11):144-145.
        [4]贾丽.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1):150-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