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孟宪岭
[导读] 摘要:如何持续、长效、充分的发挥供水工程效益,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切实做好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十分必要和重要。
        东阿县水利局  山东聊城  252200
        摘要:如何持续、长效、充分的发挥供水工程效益,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切实做好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十分必要和重要。结合饮水安全基本准则,全面探析了现阶段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引起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建设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农村地区; 安全饮水; 长效运行; 管护机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饮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水喝,而且要保证饮水安全、方便。为切实解决农村水体污染、缺水、饮水不安全等问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调动、合理规划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和加大工作力度,更好的为群众提供用水服务,保证群众喝到舒心水、放心水。
        1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现状
        1.1 安全饮水准则
        农村安全饮水是指在经济和其他条件上,农村居民能够负担得起符合水质标准的日常饮用水,并且可以正常获取足量的用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饮水安全细则和标准,总体上将农村饮水安全划分为基本安全和安全两类,并按照用水保障、水量、水质等环节衡量饮水状况,若任意一个环节缺失都不能称为真正的安全。从水质的角度,符合农村饮用水和国家生活用水卫生标准的属于基本安全、安全;从饮水安全重视程度的角度,可从以下方面判断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其一,每人每天的农村人均用水量不少于60L,若农村人均用水每人每天达不到20L,则基本判定为不安全状态;其二,丰富足够的水源为保证农村饮水安全的基础,并且最大用水量保证不低于95%。
        1.2 工程建设现状
        农村人口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在饮用水方面许多农村地区还比较困难,农村饮用水杂物较多、水质较差,普遍达不到饮水标准。因此,当地居民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水安全状况。另外,自来水为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主要水源,但无法保证供给水源的安全性。
        2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
        部分地区没有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安全饮水工程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认真等。此外,针对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管护责任未落实、管理不到位、不尽心和服务意识差等问题。
        2.2 经营收入低
        总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水费收缴困难、工程经营性收入低的原因:①相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较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安全用水意识淡薄、经济承受能力弱、用水量小,所以基于农民承受能力的水价核算,通常执行较低的水价或运行成本价。②受限于传统意识,农民喝水不缴费或不愿交水费问题突出;多用原有自备水源或节约用水以少交甚至不交水费。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村居民只在做饭、喝水时用收费的供水水源,其他方面多用自备水源,由此使得实际用水量明显减少,水费预期收益难以达到。③水费收缴受地方领导干预过多,水费减免或降低的现象较为常见,水费收缴困难普遍存在喝“大锅水”、“福利水”的现象。④由于服务和宣传的不到位,如供水工程管理人员无法及时处理供水事故、水费用途不了解等因素,均可对水费缴纳积极性产生不利作用。
        2.3 供水成本高
        考虑工程实际情况,从如下几方面系统分析供水成本偏高的原因,即:①未充分发挥供水规模,受人口流动变化、供水工程规划设计等因素影响,供水工程设计规模明显超过实际用水量,从而出现供水成本高、运行费用大、资金浪费和设施闲置等问题。


        3 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方略
        3.1 明确管理责任,完善管护体制
        农村供水工程存在管理难度大、分散、面广、点多等特点,应从用水户、供水单位、政府三个层面保证安全饮水工程的良性可持续运行,具体如下:①积极引导用水户参与工程的建后管理,其最好的形式为设立农民用水协会(或合作社),赋予用水户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其责任感。②加大供水企业或单位的管理力度,切实提升其经营透明度和服务水平,引入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供水成本,提高用水户水费缴纳的主动性。③供水工程的建后运行监管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通过组织研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管理经费投入机制,制定村镇供水工程管理规章制度、法规和政策,加强监督和行业指导工程运行管理工作。
        实行属地行政领导负责的农民饮水安全制度,所辖区域内的第一负责人为村委会主任、乡镇政府乡镇长和区县政府区县长,主要负责供水安全工作并确保安全饮水。
        3.2 优化水价制度,强化水费收费计收管理
        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为保障工程良性长期运行的物资基础,也是满足工程运行折旧费用和维护费用的重要保证。
        水价为推动供水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水费回收率的高度及水价是否合理,将对供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及运行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阶段还无法实现彻底的市场化。因此,水价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供水单位的合理收益、成本补偿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与支付意愿,实行“以水养水,有偿供水”的制度。水价应遵循优质优价、成本补偿、公平分担、合理收益、供水计量的原则,考虑市场需求、费用、供水成本等变化适时调整;此外,还要对生产服务用水、生活用水按照分类定价的原则合理定价,实行农民生活用水优惠于城镇居民的水价。通过召开用水户代表、管理单位、水务部门和发改部门等参与的论证会核定水价,争取用水户的支持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采取“按量计征、分户计量”的方式由工程管理单位或其委托的单位、个人计收水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广使用IC卡水表,实现先交费后用水和水费计收专用票据。供水单位要合理收取工程维修费和折旧费,并公示款项使用与管理情况,逐步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社会与用水户的监督。
        3.3 加大政策扶持,推进适度集约化供水
        为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政府应积极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针对部分工程缴纳水费增加农民用水负担、农村供水工程现存运行电价高、供水成本高等问题,对农村安全运行工程按照“放活、少去、多予”的原则,给予阶梯水费、税费减免、电价下调等优惠政策,对超过水费负担能力的特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为解决设计供水规模远超过实际供水能力的问题,建议扩大供水范围、延伸供水管网,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实现供水成本的降低、经营收入的提高等目标。
        3.4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护技能水平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护技能水平为实现供水工程良好可持续运行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工程管理客观要求。针对现状管理水平低、专业人才缺乏和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应考虑专业化管理的实际需求编写浅显易懂的培训教材和技术手册,从规范化管护操作、完善基层服务体系、遵守供水领域行业自律和市场规则的角度,对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切实提升其管理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安全意识与服务意识,推行工程管理持证上岗制。
        4 结 语
        保证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管的主要组成,安全饮水工程属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为长久发挥供水工程效益,应不断提升供水工程服务质量与管护水平,将供水服务体系与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确保农村供水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及其可持续运行,真正使得农村居民安全可持续的饮用放心水。
        参考文献:
        [1]邓天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与建设管理要点分析[J].低碳世界,2017(04):130-131.
        [2]孟祥春.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09):153-154.
        [3]倪文进.关于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值得关注的三个观点[J].中国水利,2009(01):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