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探索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周 宏
[导读]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以及科学性的基础课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小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周 宏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中心小学  内蒙古通辽  028000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以及科学性的基础课程,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小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此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巧妙的将传统文化渗透阅读教学当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国的传统文化贯穿中华历史文明五千年,其内容包含着很多的文化哲理,而小学生作为智力开发的启蒙阶段,从小学的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使小学生从小就对中华文明有所熏陶,中华文化自身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方面可能会有差异,所以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能够在文化素质教育下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国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與传承越来越重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妙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提高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我国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文化种类,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本身的传统文化却逐渐淡忘,这样的现象出现,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小学阅读教学为切入点,在其教学中巧妙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巧妙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其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达到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目的。
        2.培养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知识大多具备多元化的特点,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语文知识丰富多彩,十分符合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教学特点。将传统文化巧妙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可以让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学生正确的引导,来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学习时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小学生在其语文课堂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通过我国传统文化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1.挖掘阅读材料,诵读深化传统文化内涵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阅读的主要内容,成为了夯实他们文化基础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阅读材料当中,从阅读材料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内容,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认识到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知道各地风俗特色,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会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将父子之情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地震中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不断诵读文章内容,细细品味地震中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明确父子为救活孩子而做出的努力,了解父亲舍己救人的品质,采取关爱家长的生活行动。
        2.引进历史故事阅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文教材与历史故事有着一定的关联,创作背景展现出了一系列故事体系,引出了古人事件的发展过程,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文化背景。小学语文教师会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引进历史故事进行阅读,将英雄的历史故事汇集到一起,引导学生体会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学生通过历史故事能够体会我们国家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明确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从故事中感悟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传统文化的文学殿堂中欣赏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较高的精神素养。例如,教师还可以通过《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的主动积极、乐观向上。
        3.注重课后名著阅读,深化传统文化财富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开创了语言叙事的新篇章,更好地保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传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们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对文化的影响,有很鲜明的标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的缩影。无论以浪漫主义叙述还是以现实主义叙述,里面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形式都是中国所独有的,值得深入学习与研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比如,《草船借箭》出自于《三国演义》,当时三国鼎立,刘备联孙抗曹,但双方仍然斗智斗勇,期间表现出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也表现出了周瑜的心胸狭窄、小气嫉妒。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出自于《水浒传》,《水浒传》主要塑造了108个好汉的英雄形象,所选章节就表现出了鲁智深的智勇双全。对于四大名著的理解比较难一些,往往要提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充分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然后才能分章深入阅读。
        4.开展探究性阅读,做到多读疑自消
        探究性阅读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疑问为途径,展现出文章中的传统文化,满足当代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小学阶段,教师利用问题开展阅读,带领学生多读、多看、多品味,给予他们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以问题作为载体,利用释疑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品味。在学习《晏子使楚》时,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教师提出的问题:“晏子如何到达楚国?”“晏子在楚国遇到了何种刁难?”“晏子如何摆脱这些刁难?”作为探究的主要对象,细细品味每一句话的含义,利用多读做到文化疑问的自现自消,体会到晏子展现出的高尚品质,明确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跟随文章情节的发展树立起坚韧不拔的精神。
        5.开展创造性阅读,创新传统文化思想
        阅读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更可以融入学生自己独特的想法,形成创新性阅读的形式,给予学生创新传统文化思想的机会。在阅读中,学生融入创造性阅读当中,形成独特的思想体验,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将现代化的元素加入传统文化当中,在领略到文化魅力的同时创新文化,形成不同的感官感受。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做到改革和创新,开展不一样的传统文化渗透形式,不断革新传统文化,将文化的精髓提取出来,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此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进行融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爱民.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途径[J].中文信息,2020(1).
[2]王小萍.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J].考试周刊,2020(20).
注: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