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自贡市沿滩区龙湖中学校,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问题探究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说学科教师在知识的教导过程中,为了引出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引导学生从自身立场或者自身经验出发,结合知识点内容有目的的创设一文情境,主动质疑,主动提问。因此,在初中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捕捉一些与初中数学知识紧密相关的现实情境,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问、思考,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问题探究情境;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应用
前言:
情境在抽象化的概念理解中,一般都是指一些较为具体的综合环境。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探究情境具体来讲,就是可以激发学生自主问题意识形成的有价值的信息背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问题,并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融合,最终客观的从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思考,求知求解,反思创新
1.易趣引思,创设更具特色的新科引入情境
问题探究情境,其实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就多有使用,也是数学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数学教师就算会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导出一些提问互动,互动的实际问题以及对应解答都没有实质的引导价值,流于片面。所以,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实现问题探究情境的科学创设,首先就需要对课程的导入环节加多重视,在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中做好充足准备,以此根据数学教材体现新知教学的冲突情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跟着数学教师的引导主动学习。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课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正式教学前给学生讲述一个相关小故事“龟兔赛跑的森林里,今天来了两只小猴子,一只猴子爬树摘果子爬了2米,一只紧随其后爬了1.5米,结果!先爬的小猴子又爬2米以后就摘到了果子,另一只却求胜心切导致失误,下滑了1米,因此,果子摘晚了。”用多顿挫的语调带动学生的听课情绪,然后适时提出问题“那么狼之小猴子分别爬了几米呀?同学们能算出来吗?”引导学生将简单的计算以故事化的聆听与实践参与其中。
2.重点发散,在情境教学中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都会融合一些提问环节。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数学教师即使提问,也相对简单,要么是提问之后自问自答,要么是不会针对重点概念或者性质拆解提问,基本都以直接列出简易例题测试来进行,这样点名回答的学生一般都容易紧张,且相对不自信。所以,在现如今的教学改革形势下,数学教师要向让问题探究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合理的创设并发挥实际作用。就需要数学教师有主有次,循序渐进的将提问环节的代表性价值意义划分,以此来通过对重点概念的提问,对学生理解方法的提问,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应用的提问,来让学生在互相切磋式的情境教学中主动思考,主动发散思维,最终形成个人化的数学质疑与验证习惯。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数学教师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挖掘先放置在对概念的细化,然后课程教学行至一半时,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展开“互问”小游戏,让学生讲述自身在数学教学之后是怎么理解相关知识?为什么?引导学生的问题思维延伸发散,最终内化该知识点,科学拓展。
3.建立生活应用与数学问题的实际联系情境
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细节直接相关,并且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因此,数学教师创设正向的问题探究情境,就可以将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与当下的生活日常践行串联,增多数学知识消化的连接性,让学生在自身相对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合理质疑、合理解决,然后从亲身体验中总结出适宜的可解决方法,并逐步形成探究惯性,受用一生。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数学知识不仅可以使用简单的课内教学内容互动提问来导出该知识点的有序教学,丹棱学生主动思考,边学边究。还可以转换方式,将针对该知识点的问题探究情境创设,与生活日常进行过渡。如提问学生“你们认为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见过轴对称物品吗?”、“见过的话,都有哪些?可以举例吗?”引导学生从另一个问题意识视角展开有关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与思考。这样一来,拗口晦涩的数学理论,就可以从抽象化的知识灌输中直接连接到具象化的生活形象,从而直观,易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在学习过程中将数学概念与问题探究立体化对应,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优化培养。
4.数学课堂时间内的教学评价情境
问题探究情境除了与数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相关之外,与课堂时间外的一系列教学相关拓展活动也存在密切的连接关系。但是,这一点往往最容易被学科教师无形忽视,初中时期的数学教师就是如此。因此,要想在原有就已日渐暴露的教学问题上针对解决碍你事困境,让数学教学迈上新的效率台阶。数学教师就需要将问题探究情境发散看待,在教学评价环节融合利用,让问题探究在评价过程中充分体现其辅助作用。例如:在每周一次的教学评价课中,数学教师在评价活动的一开始,将评价“主动权”给予学生,告诉学生这一次的评价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之间积极互评,即:“你们在这一周的学习中对自己的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学习情况了解吗?为什么了解?是相互沟通的结果还是自己这么以为?”直接给到一个大致的问题意识方向,然后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摸索讨论,则是不断的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使原本的一级问题不断的拓展再拓展,并且,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思维轻松、活跃,更加坦然的面对问题对话,弱化紧张、胆怯等表达障碍,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反馈,让数学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换位思考。
5.创设数学教学的小结反思情境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无论是在新知导入、知识复习、实践练习,还是在丰富的小组拓展、双向互评中合理的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全面思考,课堂小结这一主要的教学环节,都不可以偷工减料。必须保证课堂小结在任何时间、任何状态都足够的自然完善,锦上添花。例如:在“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教学中,这节课的主要小结可以直接概括为两句知识点,即:本节数学课主要学习了一个垂径定理,定理主要知识点:平分弦不是直径,过圆心。”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知识点发现了一个数学方法,方法为:做垂直与弦的直径可以解决与弦相关的大部分数学问题。”在课程完毕之后,数学教师使用这种剪短的文字再概括,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耐人寻味的小结思考中自主掌握数学思想,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理解的实际内容来对应的假设练习情境。如:利用智能手机的教学软件搜索相关例题,深化灵活解题思路,或者立体化的问题联想实现,做到学生能在数学知识学习中自主提问,自主实践,自主总结。最终,学生不仅愿意在课下利用自身的放松时间增多相关的实践体验,还可以逐日的去思索、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在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中,使用并优化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效率的最主要支撑。数学教师必须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结合当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多元综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选择出最为恰当的情境创设方法,让问题探究的导入显得自然又有序,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培养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6):188.
[2]蔡美玉.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72-73.
[3]孙初丽.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问题情境”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