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黄用琴
[导读]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于新课标下的学习来说
        黄用琴
        浙江省乐清市盐盆小学  
        摘要: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于新课标下的学习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并且,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勤记笔记的习惯。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我主张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不仅要仔细,同时要积极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没能正确做答时,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做笔记要得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易被遗忘的知识。
        2.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积极提问的习惯。为了使学习能更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通过及时复习,不仅能够防止遗忘,而且巩固了旧知。通过培养学生复习及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向自己和他人提问,不时地询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这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有效方法;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向老师或同学求教,使知识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少。
        3、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习惯。通过教育学生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并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样特别是对于数学知识较缺乏的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以简单获得答案了事了,因为它们发现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1、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的学习习惯。
        “看、听、读、说”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学生养成马虎、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不论是算式题、文字题或应用题,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看得仔细、听得专心、读得清楚、说得合理完整的良好习惯。
        (1)趣味性练习。教师可准备若干计算卡片或图形等,出示时间从长到短,练习难度从易到难,要求学生看得认真,答得准确。
        (2)针对性练习。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口答的视(看)算或听算,坚持每课一练,长抓不懈。
        2、认真思考、全面分析的习惯
        计算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认真看题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指导审题上: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应指导学生综合思考、全面分析,寻找难点的突破口。
        3、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有些学生计算失误与智力无关,而是由于书写不符合规范或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教学中注重把好下面三个方面。


        (1)作业书写规范化。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书写。例如,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易混数字(如2、3和5等);要求正确书写易混符号(如÷号、+号和×号,<号和>号等);严格规定小数点的写法及位置,防止与顿号、乘号、分节号和循环节号相混淆。指导学生按正确规范从严练习,还可避免看错和抄错而造成计算失误。
        (2)作业订正自动化。教师按规定的符号批改作业,要求学生依符号主动找教师订正作业,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例如计算错的打“×”;订正后补打“√”;格式不规范打“!”;竖式歪斜不正打“|”;漏题打“○”。通过符号要求的训练,促使学生自动检查批改后的作业,养成主动检查和订正的良好习惯。
        (3)指导习惯养成正确合理。学生学习知识总要形成技能并养成一种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和习惯的过程中,要身教重于言教,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例如,教学加法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应按规定进位数的正确的书写方法和位置(用较小的数字记在所进的位置边上)进行板书,并告诫学生不要用板指头记忆来代替或写在别的位置上。教学小数乘法,乘积末尾有零的,要养成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末尾的零的良好习惯。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和习惯养成应做到正确、合理,防止产生负迁移而造成计算错误。
        4、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检查作业是计算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白检查作业的重要性。
        (1)自查。用短程目标的管理,推动学生主动自查作业。例如,作业连续10次全对,奖励一面小红旗,获十面小红旗者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另外,课堂作业练习可指定一两位学生进行口头验算,以促进学生验算、检查习惯的形成。
        (2)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争强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先生;评一评,看谁的本领高。对于较难的提高题或综合题的练习作业,也可以让前后桌的同学开展讨论,评出正确、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逐渐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
        (3)请家长协助培养检查习惯,达到双管齐下的作用。孩子完成作业之后,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替他检查,而要让他自己去检查一遍,然后再拿来审阅。审阅中,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的错误是由于粗心马虎造成的,先不要直接告诉他哪道题算错了,可以用“第二大题中有一道题目出错了。”或者“计算中有几个算错了!”等语言来提示孩子重新检查。很有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会检查,找不出做错的题目。这时,请我们的家长朋友千万不要急躁地批评孩子,而要帮助孩子分析找不到的原因,教给孩子科学的检查方法。持久练习,孩子必然会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考卷的学习习惯在每次考试后,要养成学生拿到卷子不是单单看分数,而应该总结错误的原因所在,分析成败得失的缘由,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老师评讲卷子时,更能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老师的讲解,从而来纠正自己做题的错误,拓展思维的空间,使自己能从多角度、多渠道思考问题,从而来培养自己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崔桂香;;好习惯,提升成绩的助推器——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2.张晓颖;; 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1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