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核心素养融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刘小英
[导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教学与心理辅导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将核心素养融入至心理健康教育中

        刘小英
        福建省晋江市首峰中学  福建  晋江   362246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教学与心理辅导的方式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将核心素养融入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也能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就如何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其中融入核心素养展开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理健康;中学生教育
        引言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无论是在生理与还是心理方面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动,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从心理方面来看,大部分中学生都具备了独立的思想与意识,也希望自己的个性特点等被他人所认可,渴望得到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关注。于是一些学生希望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上来表现自己,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这是比较典型的外向型性格特点。另外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与之相反,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更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小秘密。无论是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自己去研究即便没有结果也不想请教他人或得到他人的帮助。这样的学生如果其思想偏离的正确的轨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不但影响其自身健康,也给班级中其他学生带来负面情绪。无论是性格内向或外向的学生,在青春期都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要将核心素养灌输至学生的头脑中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思考。
        一、核心素养融入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多交流、沟通,聆听学生的情感表达,帮助学生解决其心中疑惑,逐渐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与依赖。这样学生与教师主动沟通,教师才可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才能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保证其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出思想道德和政治的作用,引导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与社会现象,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至心理健康教育中,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不但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还能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如何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核心素养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与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这三大方面具体包含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等六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就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性格、学习能力还是与人交往之间等等都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引导者要看到学生间的差异,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学生,发挥核心素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并平等的对待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优劣还是性格差异,都要关心与关注学生。其次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性格来进行分类,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来指导学生,热心的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引导学生学会主动交流。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自己遇到问题时主要找教师交流,不免心中疑惑越积累越多,影响心理健康。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健康生活
        将核心素养的情感因素融入至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师可以采用情感教学的模式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调解情绪,用积极的情感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例如中学生在与朋友出现了矛盾或争吵之后,往往情绪低落,但是却不愿意主动与朋友和好,这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情绪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来反思自己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并且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是正常的,但是却不能因此影响友谊。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事物,正确的对待友谊,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参与提升学生心理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调节与环境适应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是不足的,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开展角色换位,让学生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理解与关爱他人,进行《缺陷人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下盲人、聋哑人的日常生活。促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感悟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与这些人对比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和问题都不值一提。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感悟、与他人的交流等都能促使其心理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必要性,并且教师还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至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提升其教育效果。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最后教师还应当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此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提升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杜红梅. 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 科普童话, 2019, 000(027):P.153-153.
[2]聂莉萍, 岑萍.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南北桥, 2018, 000(022):115-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