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 金凤姬
[导读] 从基本的存在地位和实际发挥的影响作用角度展开阐释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是我国各族民众在长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以及相互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共同的精神园地,

        金凤姬
        长春市朝鲜族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52  

        【摘要】从基本的存在地位和实际发挥的影响作用角度展开阐释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是我国各族民众在长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以及相互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共同的精神园地,是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人民长期保持团结一致过程中需要依赖的基本认知基础。文章将会围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展开简要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开展的培育工作,攸关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社会环境的长治久安状态,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过程,探索分析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基本现状,以及相关性的影响制约因素,是当前历史发展阶段优质开展民族团结建设工作,处置基本民族关系问题的关键性实践途径。早在2014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讲话明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依赖的重要生命线,强化推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进程,建设形成各民族共同享有的内在化的精神家园,必须积极采取适当措施培养形成稳固且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民族团结建设问题再次作出倡导,要持续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历史进程,打牢指向中华民族大家庭全体组成对象的共同体思想意识,强化提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确保不同民族之间能够像石榴籽一般紧紧团结在一起,在团结奋斗的历史实践进程之中实现繁荣发展目标。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全面系统调查揭示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群体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发展现状,梳理揭示其影响因素,是极其关键且迫切需要完成的现实任务。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的基本内涵
        当前发展阶段,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基本内涵,主流学术界尚未形成普遍公认的表述结论。
        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认知观点,在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认定为若干种具体思想意识的集合。
        我国学者哈正利和杨胜才基于历史性层面、心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制度性层面、政治性层面,以及文化性层面六个具体层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具体划分成国情家底思想意识形态、历史主流思想意识形态、政治法治思想意识形态、团结合作思想意识形态、共同发展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共建共享思想意识形态。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具备代表性的认知观点,是基于共同认同的基本切入点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的基本内涵展开界定。
        遵照我国学者王希恩阐释的观点,分析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的基本内涵,应当首先关注一种基本文化形态层面的认同状态,其在根本性层面之上应当被认定成一种民族意识。在完整化的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内容构成体系之中,不仅包含针对民族文化形态的认同,还包含对民族利益的认同和对民族命运的认同。遵照我国学者王希恩阐释的观点,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精神内容构成元素体系之中包含的极其关键的凝聚性构成力量之一,民族思想意识在其内容构成体系之中广泛性地覆盖和包含了爱国主义组成元素和民族主义组成元素,其中蕴含着对社会主义国家悠久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态的深沉热爱。


        遵照我国学者郎维伟、陈瑛,以及张宁等共同阐释的基本观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在于要实现“五个认同”,具体论之,针对伟大祖国所形成的认同能支持建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体系中包含的爱国意识;对中华民族整体形成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在建设形成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主线;对中华文化形成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在建设形成过程中需要依靠的思想基础;对中国共产党形成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在建设形成过程中需要依赖的政治基石;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形成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在建设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化动力源泉。
二、培养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策略
    第一,想要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之下优质做好针对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培育工作,必须积极择取和运用适当类型的业务培训督导手段,引导和促进中学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群体,能够全面系统深入认识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的基本内涵,以及针对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群体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影响意义,继而能够在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培育工作实践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参与,作出自身应有的重要历史贡献。
         第二,想要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之下优质做好针对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培育工作,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助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进程。各级党组织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大基于财政资金层面的投入支持力度,持续改良完善指向民族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和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进程,密切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实际情况,加大力度运作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文化产业形态和旅游产业形态,助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优质发展。要加大力度运作发展指向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就业安置事业,以及社会保障事业,逐步改善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群体的基本性物质生活支持保障条件,为来源于民族地区的中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建构形成良好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提供支持保障条件。
         第三,想要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之下优质做好针对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培育工作,必须加大力度优质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切实强化指向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改善优化基本的办学环境支持条件和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支持保障民族地区各界民众公平享有接受优质化教育引导的权利,要积极改善优化民族地区广大教师群体的薪资福利待遇支持水平,为来源于民族地区的广大学生群体创设并且提供优质且良好的学习实践活动参与环境。
结束语: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道,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识在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条件下演化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成果,是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之下我国各民族人民团体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持续奋斗过程中需要依赖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群体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该群体实际具备的基本思想观念认知结构和行为参与方式,不仅深刻攸关自身的前途命运,还能在少数民族群众之中发挥稳定且持续的示范性影响效应,深切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宏观社会稳定状态和综合性发展格局。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受复杂多样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条件的影响制约,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识为指导,择取和运用适当策略培养强化我国中学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意识,对于支持和确保我国民族团结建设发展事业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顺利获取良好收益,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综合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立乐.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0.
[2]刘本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与培育路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3):149-152.
[3]刘淑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4]郑明浩.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