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三转变” ——下派第一书记工作中的经验体会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陈春廷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时光荏苒,经过第一书记一年的实践锻炼,看着所在任职村显著的变化,对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
        陈春廷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时光荏苒,经过第一书记一年的实践锻炼,看着所在任职村显著的变化,对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一书记要有三个深刻转变,才能成为群众的自家人、组织的主心骨、发展的助推器,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第一书记。
        第一变,靠着贴心从书记变为群众“自家人”。
        我这一代人,大部分是成长在农村,一路走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始终放不下心中的乡愁,第一书记给了我一次“回家”的机会。长期从事高校教育工作,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出,来到李楼村,丝毫没有任何陌生感,或许这就是家乡情结。看着“两委”班子质朴的面孔,向村民介绍我说这是咱们的“陈书记”,心中却有些不适应,我应该是村里的一份子“老陈”。于是我就带着这份想要融入村子的迫切心情,一周时间访遍了村内所有在家的村民,或许是炽热的农田旁、亦或是午后的树荫下。“家里有几口人”、“惠农补贴是否到位”、“今年收入多少”、“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与村民交流实打实,不走过场。当了解到260多户600多亩的玉米遇到销售难题时,我千方百计找销路,联系到成武大地玉米加工有限公司对李楼村帮扶,全部玉米以高出当地市场价1毛多的价格销售。找到销路后,我又组织村两委成员集资一万余元,连夜到金乡县买来一台玉米脱粒机,为全村的玉米脱粒、装袋,运输到成武大地公司。通过讲实话、办实事,我渐渐走进了村民的心中,“陈书记”成为群众口中的“老陈”,我从高密人,变成了“李楼人”。实践证明,第一书记要成为群众“自家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真正达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目的。
        第二变,靠着担当从“教师”变为组织的“主心骨”。
        2020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庚子伊始,新冠肺炎肆虐,在家乡高密和家人过春节的我却总是无法享受节日的欢乐,作为第一书记,身上担子让我时刻放不下李楼村。长期执教作为老师,是班里的“主心骨”,这个时候我更是是第一书记,是村里的“主心骨”。大年初二,作别亲人,驱车8个小时,我回到了我心心念念的李楼村,作为“陈书记”和“两委”班子,45名党员,360户群众,一起凝心聚力抗疫情。

在全镇率先创建了“李楼一家亲治安管理”群,将全村360余户村民全部纳入其中,做到了疫情防控“村组一体化、防控一体化”;在线上发起捐助防护物品倡议书,不到一周时间,就收到全村48名党员群众捐赠的价值一万余元的口罩、手套、酒精等防控物质及2万余元的捐款。在得知李阁镇疫情防控物资不足时,联系同仁堂济宁公司向李阁镇捐赠酒精200升。疫情逐步缓解,但新来的集体经济发展压力接踵而至,看着带领村“两委”建设的温室大棚里蒜苗长势喜人,但疫情影响销路却成了问题,2万斤蒜苗是村集体经济重要来源,却面临滞销问题,看着“两委”班子和村民脸上布满阴霾,我鼓励大家积极应对的同时,跑遍了周边所有县区,与各大商超联系,向市、县两级政府争取帮助,确保销售交通畅通。为避免人员集聚,减少人力成本,我带领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和“两委”班子,一边防疫,一边在大棚里义务割蒜苗,2万斤蒜用仅用时10天便销售殆尽,摆放到了济宁贵和超市、兖州百益集团的货架上。看着党员群众欣喜的笑容和称赞的言语,我知道“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个称谓,更是一种责任,只有担当才能成为党员群众心中“主心骨”,真正信服的“陈书记”。作为第一书记,可能任职村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我们身上的责任是相同的,必须要扛起自己的主职主业。以村为核心,把自己位置摆正、工作做实,才能成为村里的牢靠的“顶梁柱”“主心骨”。
        第三变,靠创新由“农民”变为“网红主播”。
        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给村里本就不坚实的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作为农民出身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充分分析疫情影响,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我把破解举措放在了利用网络,直播带货上。疫情期间,我个人利用村内微信群,发布农产品信息,也为畅通销售渠道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疫情期间出现的直播带货热潮,我带领村“两委”把电商产业做大做强,利用乡村振兴帮扶资金,与济宁如盛园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设了40个标准大棚,种植贝贝南瓜、甜瓜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建设拥有1000吨保温冷鲜库、1700平方米农产品包装、分拣车间及电子商务配套场所等设施的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园,形成了生产、包装、销售等完整“产业链”。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多元,同时面向本村及周边村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180余个,有效缓解村民就业压力。值南瓜、甜瓜等特色农产品成熟之际,在李阁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成功组织了李楼村优质农产品推介会,邀请报社、电视台记者对推荐会全程航拍、重点报道,我现场作了第一书代言。推介会当天即销售“吉糖贝贝”南瓜等特色农产品3000余斤,达成产、供、销合作意向5个,签订销售合同2个。一年来,我在学习强国、济宁新闻联播、鱼台新闻等视频媒体上,在经济日报、济宁日报、齐鲁晚报等报纸网站上为李楼的优质农产品代言10余次,我通过网上带货成为了群众口中的“网红主播”。作为第一书记,是村级发展的有生力量,是组织精挑细选的排头兵,抓发展、促振兴必须要把思路放宽、眼界放远,充分发挥自身思想解放、思路开阔的特点,敢于啃硬骨头,用新思路新办法破解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习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我作为第一书记,将继续砥砺奋进,用实干和担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