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杜尔伯特第一中学校1662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变革以适应新课改的变化。经过国家对教育行业大刀阔斧的改革和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改革成果效果显著,素质教育已经做到全面推进普及,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在基本的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而为社会、国家输送要求的全素质人才。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生物的基本教学手段之一,对于学生素养能力的提升也产生了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合策略做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整合策略
引言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课程,其教学中只有融入生活与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可有目的地把书本知识和学生感兴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丰富了书本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容量,同时培养了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验证知识和探究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合策略之一是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是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探究精神是学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生物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项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思维训练和探索研究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持续处在思维活跃期,并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教师可以在实验操作开始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针对实验操作提出有效的假设,然后引导学生依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自行设计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生物思维,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让学生逐渐产生探究的意识。这样的思维训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的生物思维逻辑得到稳步提升,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2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合策略之二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用较长时间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还要示范实验操作,导致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赶在下课之前完成实验并快速整理仪器,并没有时间反思实验过程,教师也没有及时给出评价,难以发挥出实验课的最大价值。而应用导学案后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实验知识,教师可以用省下的时间进行实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只看结果,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创意是否新颖等,并要求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引导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获得进步。比如,在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在预习导学案时学生已经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亲自实验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所以实验结束后教师先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实验过程,想一想是否有什么错误的、不规范的操作行为,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为其他成员打分,说一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提出合理建议。有的学生提到自己在盖盖玻片时直接整个放下去了,没有严格按照教师说的先让一侧触及载玻片,然后轻轻放平,导致装片中产生了气泡,还要二次制作,有的学生提到了要控制好糖液浓度等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每位学生都收获满满。
3丰富生物教学的形式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合策略之三是丰富生物教学的形式。教师应通过各种不同的多元的教学方法来刺激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创造一个舒适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去。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自己先教授,学生再模仿最后总结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分派小组的方式,让小组成员之间提出交流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大家一起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探索,寻找答案的方向,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思维。
4精心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
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合策略之四是精心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高中实验课中教师会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材料、操作、现象等内容,并反复嘱咐操作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严格按照教材中的流程或教师给出的步骤模仿实验。由于缺少预习环节,学生对实验的了解并不深刻,通常直到完成实验学生也没有产生深刻的印象。针对学生学习时的盲目性问题,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控制好问题的难度,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在课前2天左右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与同学结组合作学习,进行资料收集、了解材料、步骤提炼等工作。借助导学案的引导,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而且还能在课前了解实验相关的知识,为正式实验做好准备。比如,在进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前,教师向学生发布了导学案,强调实验目的是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知识,并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甲基绿和DNA有什么反应?吡罗红和RNA呢?试剂是单独使用还是混合使用?稀盐酸有什么作用?氯化钠溶液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先清洗干净载玻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并将问题和答案串联起来,构成实验的雏形,掌握基本流程等知识点。在遇到难题时,学生可以先记在教材的相应内容旁边,在课堂上与同学共同讨论,在实验中解答疑惑,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更新并改变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获得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生物思维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重视生物这门课程在实验方面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浩.新课改体系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0):105.
[2]燕冰.高中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