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第23期   作者:周广
[导读] 农村教育问题一直在“教育公平”的谈论范畴中被针对性讨论并不断提出具体完善建议。但是,
       周广
        湖北省黄梅县滨河中学    435500   
        摘要:农村教育问题一直在“教育公平”的谈论范畴中被针对性讨论并不断提出具体完善建议。但是,在由建议实际落实为行动的过程中,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显性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入手,结合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来对应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改善提供具体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教育教学
前言:
        2019年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曾指出我国农村中小学数量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因此,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问题自然不用多说有多重要。但是,每当提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就会普遍与“薄弱”、“不佳”等词汇紧紧挂钩。所以,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整合梳理,以期实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成效。
一、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撤点并校带来的生源质量问题
        近年来,由于城乡差距的各项数据差异愈发明显,不少农村家长致力于创造更好的条件送自己孩子到城市读书。再加上乡村的一些学点也因此开始实施撤点并校。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更加堪忧。尤其是,当以乡镇为中心设立一所集中化正式学校后,周边的小村子都不会再专门开设教学点。而设置了教学点的学校又需要在特定阶段完成整班学生的顺利移交,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增多了诸多繁琐的教学阻碍。并且,学生的移交也并不简单是人员的安全过渡,方方面面的教学断链问题都会因此突显。所以,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在生源混和的问题上严重拖慢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整体性提升。
(二)教师资源流失问题
        “农村”二字在最浅层的字面意思上就显示出了与城市相比较的各个方面的时代性落后。尤其是最直观的对比就是农村的娱乐设施、交通工具、地理条件等都存在着诸多的生活不便。优秀的学科教师自然会向往到城市发展。再加上一些农村的教育体制机制与社会现实问题,优秀的教师资源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调动较少会征求校方意见。并且,会分配到农村中小学的大部分教师本就是名额有限。越偏远的地区这一问题越严重。所以,在倡导教育公平化的当下,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堆积,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问题成为了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三)家庭教育配合不够的问题
        很多农村家长都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误区,即家长认为自身的学习情况不好,不能辅导孩子课业。因此,当家长将孩子送至学校接受正式化、集体化的教育教学时,就会直接忽视掉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实际影响。但是,教育从来都不是单一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可以决定最终质量的单向问题。而是由家长、教师、社会等共同承担的全局性责任问题。无论是在哪一个教育环节除了差错,最后的学生实际学习质量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要想改善,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家长改变家庭教育固化思维,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同等重视,为学生提供良性教育环境。并且,不会随意的让学生休学、请假、辍学,导致学生学习进度失衡。
(四)优秀学生的外流问题
        与十年前的教育意识相比较,大部分学生家长对于教育问题的看待已有局限化思维向发散化思维转变。并且,对于学生本身智力条件以外的各类教学质量影响因素都略知一二。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让学生到当下经济水平所能支撑的最优质学校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农村的优质学生会不断的外流。

即使是只将观察视角放置在乡镇与县城学校的学生外流现象对比上都可以发现此类问题。更不用说学生越优秀,家长的流动期望就越大。毕竟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正式化启导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就是学生家长最大的生活动力。所以在这样一个现实的教育资源公平化问题面前,农村中小学的优秀学生外流问题甚至逐年呈上升趋势发展。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具体措施
(一)集中标准化办学,因地制宜
        细观近些年来强调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相关政策可以发现,集中化办学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实际教学质量的大势所趋。并且,集中化办学的优势也极为明显,不仅可以大力改善农村撤点并校的繁琐问题,让复杂且困难的过程中统一化。还可以让学校的建设更标准化。切实按照因地制宜的建校方针实现名存实亡的教学点高效撤并。但是,又能根据一些实际的具体问题科学规划教学点不但不撤,还更加注重的现实问题,以此实现正式教师的有效分配。既保证农村中小学的正式教师合理调配,又同时有合理的聘请空间,邀请当地的优秀代课教师到校教课。一些办学极其困难的乡村则是在教学点设置调控的现实问题之上更加贴切的考量该乡村教学点建设问题,让办学或者教学点的设置都可以结合实际的当地情况而契合展开。
(二)建立有效的优秀教师资源激励机制
        在基础的办学问题上解决了实际的农村学校建设问题之后,要想实质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就需要在教师资源的激励机制上下足功夫。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学科教师资源的有效挽留。首先,建立制度留人。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部门来建立针对性留人制度,实现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这样一来,农村教师的标签不会被单一固定在某一类人群身上,农村教师也可以以实际的基层服务年限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具体基准。其次,待遇留人制度。由上级教育部门为农村的中小学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机制,各个农村中小学也在此基础上合理的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最后,感情留人,多关心幸存教师,建立深厚的感性纽带来留住优秀教师。
(三)加强家校共育的有效合作
        为了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学校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向学生家长传达良性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严格执行家访制度,让学生家长与学生的班主任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都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并且,该互动不局限在通讯软件的单行沟通,而胡思面对面交流。老这样以来,学生家长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实际掌握,然后在学科教师或者班主任的指导下为学生制定契合的归家学习计划。如:家长合理监督学生完成作业,与学生建立良性亲子关系。以此保障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可以被合理培养并深化。
(四)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留住优秀高素养学生,不仅需要农村中小学的校方发挥组织带头作用,积极推进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当地的有关教育部门在宏观方向上进行有依可循的整体调控,以此保障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公平化,并使农村中小学生在初步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上享受到基础的资源空间扩充。这样一来,就能在保证农村中小学生享受同等教学材料与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不用再辛苦往返于乡镇之间亦或早早住校,教师资源的问题也可以有效调控。当然,最好最实效的方法仍然是提高学校自身的实际办学质量,让学校的知名度自然传播。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被多种因素制约影响。无论是相关部门从大方向上的政策调控,还是在学校内部实际的教学活动,逐步落实并完善教育教学的具体改进细节,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预防问题,才能使农村中小学在现在的时代发展形势中走出显性教学困境,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从而不断优化农村教育公平,助力农村中小学教学效率的实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鹏举,张斌,王海福.新时期我国农村师资流动及流失问题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07):29-33.
[2]杨小华.当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9(36):40-43.
[3]张丽娟.关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9(23):158-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