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丽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英美文学课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本文从背景、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教学原则、实现目标、方法与途径着手,对大学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政教育进行探索研究,希望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 思政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专业课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大学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是传播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更应当担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同时也具有融入思政元素的先天优势。此外,与自然课程相比,人文社会科学与思政教育的联系更紧密,能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能作为实现大学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着力点。
二、英美文学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英美文学课通常是介绍英美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和他们作品,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它可以接触到西方社会根本性的思想观点、观察视角和价值取向。
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在很多院校也是一门通识课程,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选修。学生在接触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容易产生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认识,甚至盲目的认同感。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批判地借鉴吸收西方文化,守住高校育人阵地,在提高学生业务素质的同时,逐渐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政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首先,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想教育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改变原有专业课的性质和主要授课内容。也就是说,在英美文学课上开展思想教育,仅仅是将英美文学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平台和载体。
其次,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政教育要找好切入点,不能机械、教条、生硬地切入。在教学过程中,也许仅仅是一个故事、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评论,都能巧妙地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最后,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想教育要注意数量,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要插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毕竟,不是所有的章节内容都能与思政教育很好地衔接、关联,如果生拉硬拽,反而会使人反感,影响效果。
总之,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政教育要遵循“润物细无声”“水滴石穿”的原则,在长久的潜移默化中起到相应的思政教育效果。
四、英美文学课实施课程思政的目标
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在授课的内容和过程中挖掘或加入一些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在学生学习专业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英美文学课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入思政元素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明确语言、知识目标,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文化目标。尤其是将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因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因素融入其中,将其作为教学目标。
其次,深刻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在备课时,要在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巧妙地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虽然英美文学反映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和思想元素,但是东西方文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相通的,而且存在着很多的交集。
例如美国国父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代表作《富兰克林自传》在讲述其人生奋斗与成功经历的同时,也宣扬了善与美的道德真谛;美国现代主义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经典之作《喧嚣与骚动》严厉批判了南方旧文化和旧传统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并在其价值认同上倾注了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从这些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挖掘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思政元素。
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比方式
首先,运用对比的方式增进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虽然植根的土壤不同,但是其中有很多相通的元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些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二者之间的不同,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与我国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红楼梦》、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与路遥《平凡的世界》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尊重。
其次,在教学中联系中国实际,在对比中提升文化自信。英美文学向我们展现了英美国家的文明史与发展史,同样中国也有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史和文化史,而且还有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且联系当前的中国实际,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对比中增强文化和道路自信。例如,英国文学中爱尔兰作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其中不乏斯威夫特、乔伊斯、叶芝等世界文学大师,在讲授爱尔兰作家作品中所反映的对英国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的民族意识时,同样要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东西方文明发展史的不同,尤其是要让学生了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走的是一条建立在殖民掠夺和剥削压迫基础上的道路,是一条充满了血腥的原始财富积累之路,避免学生的盲目崇拜和盲目向往及模仿。再比如“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贯穿了多个时代,在多部作品中都有体现的主题,20世纪20年代美国作家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上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合伙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中国梦与美国梦在历史背景、实现方式和最终目标上的差异,号召大家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实现自我梦想的同时也发挥个人社会价值。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批判方式
英美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任何文明都是有具体的历史背景的,因此也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必须批判吸收。尤其在当前西方思想在大学校园比较泛滥,作为接受度比较强的青年人,很容易对西方思想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盲目的崇拜。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批判式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辩证的历史观。例如,在学习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既要分析主人公为追求自由而做的种种努力,但是也要防止青少年毫无底线地追求所谓的“自由”而进行的种种违反法律、道德的行为和言论;再如在在分析《富兰克林自传》中有清教主义所体现的勤劳、节制、回报社会等美德,同样在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则表现为虚伪、残忍、专制的一面。因此,运用批判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能够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同样也能在批判中让学生体会到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六、结语
在英美文学课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想政治课,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或者联系相关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英美文学课作为思政教育有效载体和平台的价值和作用,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能力,成为德智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峰.从《红字》人物形象塑造看霍桑的清教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2-105.
[3]郭玥,王秀红.“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对比研究——以《伟大的盖茨比》与《中国合伙人》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5(10):219-222.
[4]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
[5]孔瑞.互文性理论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3,(02).
[6]董慧.互文性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