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丽
山东省平度市第九中学 266700
〖关键词〗小组合作 讨论式 学为主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①中倡导: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
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较明显的特征。
合作学习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着运用这种方式。以岳麓版必修三《诗歌、小说、戏剧》一课为例,设计的初衷是: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其分组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为此,设计了三大模块:(一)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领域的成就有哪些?自行预习,课堂展示;(二)为什么取得这些成就?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三个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三个背景)发放预习材料,结合材料,课堂讨论,得出结论;(三)这些文学成就有何特点?产生怎样的影响?(三个时期、三个特点、三个影响)结合背景,课堂讨论,得出结论。三个大问题套着六个小问题,三大问题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
课堂实况:学生自我展示,表现很好,“秀”出了自己的风采;背景一归纳比较到位,饶有兴致地讨论、记录,代表发言;可是接下来的讨论出现了问题,热衷讨论的只是小组中的四五个学生,其余五六个学生不投入;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负责记录的只是唯一的那个学生,发言的也只是那个唯一的代表。六场讨论下来,学生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新鲜感。导致整个课堂前半部分热热闹闹,后半部分冷冷清清。
反思上述的小组合作过程,以及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有许多不足亟需改进。
一、首先教师要掌握好合作学习的尺度。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适合进行小组合作。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如上述例子中背景归纳之二,因为背景一学生小组讨论得较充分,得出的结论也较全面,所以此处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背景二结论的得出,依据背景一的思路,根据课本和补充材料,结论水到渠成,再组织小组讨论,显得画蛇添足,而且浪费时间。
二、小组合作需要教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小组学习要有具体目标,每个学生都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小组长、记录员、积分员、发言人、监督员等各司其职,职位轮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尽量避免学生间的无序状态或不公平。这样同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扩展,小组组长按老师的要求具体调控中间环节。比如,上例中,在第三场及后来的讨论近乎冷场的状况下,教师应及时让小组职位轮流,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适时予以点拨指导,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宏观调控。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也要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切忌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上例中笔者在指导学生小组讨论的思路等各方面力度不够。同时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四、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会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鉴于此,一般情况下,笔者把补充材料和问题都放到预习课上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己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见解,学生才会真正投入到研究讨论中去,达到让学生“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这时正是小组讨论的良机,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五、切忌讨论频繁,流于形式。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历史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上例中笔者的这堂课,如果整节课组织一次或两次讨论,那是亮点,精彩之处;而每问必讨论,讨论六次,就是形式,就是败笔了。太注重形式,太单调繁琐了,反而不利于学生讨论,不能调动思考的积极性。
诚然,小组合作学习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探索、训练,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反思改进,需要教师视具体学情灵活处理。惟其如此,才能不让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①参考书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