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敬
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2130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活动型课程反对强制性的教学,反对教师按照书本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游戏与实践活动等方式来理解客观事物,并发现规律。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切入点,分析了初中语文活动型课程的内涵,以及开展语文活动型课程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动型课程;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活动型课程是20世纪末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虽然其部分来自自然教育、实用主义,或来自活动主义,但均体现出了一种教学思想,也就是活动教学。活动型课程的核心思想反对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方式,反对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主张适应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出发,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学生的活动来设计课程,充分重视学生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语文学科浓郁的人文精神。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活动型课程的内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整理出了活动型课程的开展途径。
一、活动型课程的内涵
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活动型课程也是对活动课程理论的创新与优化。笔者整理了杜威、叶圣陶等教育学者的思想,得出活动型课程的内涵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教学内容,按照特定的活动方式付诸实践活动的一种辅助性课程。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与组织,是为了发展学生活动的能力,以不需要教为目的而进行教学活动。
二、活动型课程的开展途径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活动型课程的开展变得更加具体,其体现在初中不同的年级,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初中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的启示,还主张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强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建立阶段,其人生视野、学习视野均需要拓展,摆脱只注重内心世界对学生带来的困扰,促进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外界事物,这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的年级;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与文人对话,了解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古今中外的文化,并对戏剧、小说等不同的文体进行探究。总体来说,初中阶段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不应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和课下学习热闹非凡的同时,也要保证实际的教学收益。
(一)课外阅读,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活动型课程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强调学生具有丰富的阅读经验,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做出自己对作品的阐述。课内对文章的讲解必不可少,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技巧的良好途径,而课外的阅读也能够起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教师可根据活动型课程的开展要求,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途径,促进学生借助课外阅读的方式了解世界,借助他人眼中的人、物来客观的了解文学精神。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增加,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却没有明显提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自制力低下,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开始接触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在组织活动型课程时,教师需要意识到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性因素,结合图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
为学生安排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目,注意到学生的主观阅读需求,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教室的图书角,积极督促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阅读活动;利用课内文章的讲解,推荐与其相关的课外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指导阅读方法;重视学生阅读成果的分享,鼓励学生谈论阅读后的感受;举办课外阅读大赛,比比谁看的课外书更多,并分享阅读方法。
(二)小组活动,设计课外专题
活动型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学习体验,学生整理学科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前期复杂的调研工作才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等,而学生小组合作,能够有效减少教师的前期调研工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将学生合理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合理设计课外研究的专题,包括课内文章的提前预习、课外书的阅读和分享、某个作者的经历调查等等,通过小组的专题活动,促进学生了解不同的作品以及其所要传递的思想。
例如,根据八年级上册中出现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的苏轼、李白、王维、李清照等,还是现代的朱自清、鲁迅、汪曾祺等人,对学生而言都具有学习和探索的价值,除外作品的影响外,这些作者本身就很有个人魅力。在学完上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本册书中自己最喜欢的作者。学生在小组内确定要研究的对象,并搜集其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将有趣的故事整理出来,让整个的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因为此次专题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点,所以学生小组研究的对象不同,多个学习小组专题研究成果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的作者产生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
(三)关注外界,形成客观认识
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中二年级,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学生渴望外界对自己有更多的关注,也渴望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外界,但由于学生学习视野狭窄,在学习或生活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导致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而自我意识的不正确发展会导致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容易与他人产生不同的意见,又无法打开心扉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也是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教师要想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促进学生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在了解社会新闻、洞察人生百态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借助活动型课程对外界形成客观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等课文,对于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还需要让学生将目光从鲁迅先生身上放到他的作品上,放到藤野先生的人生意义和道德修养上。教师在课上组织的活动是围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展开的,根据动态课堂的特点,教师可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将本节课的学习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搜集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长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特点。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放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课文分析的基础环节入手,做好资料的搜集工作,并借此对鲁迅先生产生全面的认识。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个人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尊重当时的社会环境衍生的文学作品,最终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这篇课文。
总之,初中语文的活动型课程虽然不拘泥于统一的形式,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但教育目标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本身的乐趣,促进学生在课上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并借助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健. 开展活动型写作教学,老师你准备好了吗?[J].语文月刊,2012(10):38-43.
[2]王磊. 中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镇江高专学报,2011,24(01):115-116.
[3]王宪廷. 语文新课程活动性学习刍议[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