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2期   作者:聂荷倩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聂荷倩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关镇车站小学 陕西省 咸阳市  71380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可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前,“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切身体会:?
一、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世界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接纳、理解、吸收、记忆并且运用。这就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极高的严格的要求:必须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有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爱上语文这门学科,从而激起学生自觉探究并自主创新的欲望。兴趣是求知的良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语文核心素养是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成功之母,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没有思维力,就不可能有学习力。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力,激发学习动力,让阅读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本分,而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心中"有惑"。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看来,引导学生多多质疑,才是我们教学的首要问题。
        质疑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创新,才是我们教育的初心。
        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给予空间,让他们提出问题,敢于探索问题的真相,去探究问题的途径,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角色对话与时代对话,感知文本的魅力。
        我们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质疑。
        可以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等
        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初读课题,便给予了学生质疑的空间:“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只只小手举起来,“老师,‘冀中’是哪里?”“地道战是什么?”“地道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这些思维的火花活力迸溅,顿时让课堂一下子亮堂许多。


        总之,培养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赞可夫说过: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布鲁巴克也说: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我谨记这些教育家的至理名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钻研、反思、总结。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成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
        三、创设情境,体味不同角色。
        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感知角色,体会不同角色的情感,进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设计了“采访作家巴德”的活动,让学生说一说:假如自己就是创作了几十部作品的巴德,作为国际知名的编剧和作家,回想父母对自己不同方式的爱,想说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扮演巴德,表达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的说“父母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自己。”有的说:“成名之后,我才明白我所有的成绩都应归功于我的父母,我真的很幸运”......接着我又让学生扮演巴德的父母,谈谈他们对自己当年的教育方法有何看法,学生的情绪高涨,一句句成熟的见解更是让我从此对他们不敢小觑。听着学生们侃侃而谈,我知道他们的思路已被打开,已经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去看待世界,他们已经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巴德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激,而我的教学目的也已经悄然达成。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想象就是创造。想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孩子们在幻想的世界当中,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学生的想象发展起来,很可能写出或说出令我们吃惊的东西来。想象力、好奇心直接激发人类探索的兴趣和热情,社会才得以发展和进步。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孩子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实践证明,想象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然后想方设法去引领孩子走进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想象尽情发挥。当然,有时候学生的想法似乎有些幼稚、可笑,甚至可以说是不合情不合理,但作为教师都应当给予包容,并及时肯定与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创新,以树立其想象、创新的信心,保持其积极动脑的热情。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更是学生创新精神的生长点。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探索,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开放的天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然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是多样化,我们还需要努力地去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断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