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洲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胜利乡中心小学校 136500
摘要: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的,是需要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的。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容易因为错误的态度而丧失语文学习的动力,认为语文不学也会,影响了自己的后续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扭转学生错误的学习态度,挖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希望学生尽快适应语文阅读生活,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学习的意义,认识到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能够正确对待语文,不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秘。教师围绕生活展开教学,能够刺激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索,让学生了解语文背后的支持者,懂得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能够立足生活基础来理解语文知识;教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程度和理解程度,让学生在问题的影响下,发散自己的思维,知道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教师围绕实践展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
一、围绕生活展开——培养学生探索生活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借助围绕生活展开来培养学生探索生活的阅读兴趣。在学习“铁杵成针”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分享自己学习的经验。学生回想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故事。其中一位学生讲述了自己在图书馆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在一位自己认为不可能解答的出来的人的帮助下,解决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从这件事中认识到判断一个人不能仅通过外表,因为这种判断是片面的。同样的,学习也不应该有片面的思想存在,这会影响知识的吸收。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跨过历史的河流,看一看李白遇到了哪些学习上的问题,又是怎样醒悟的。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了课文通过描写李白与一位想要磨杵成针的老太太的对话,揭示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学生被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吸引,表达了对课文的喜爱。
二、围绕问题展开——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借助围绕问题展开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阅读兴趣。在学习“草船借箭”时,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问题: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都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故事内容吗?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了课文阅读中, 知道了课文中主要出现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了解了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而设计陷害诸葛亮,逼迫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但是,诸葛亮面对周瑜的刁难,并没有慌张,机智地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在大雾天收获了曹操射来的十万余只箭,完成了军令状。学生认为周瑜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智者,懂得变通的人。学生找出了问题的答案,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佩。
三、围绕实践展开——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借助围绕实践展开来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阅读兴趣。在学习“将相和”时,笔者为学生设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围绕“将相和”这一主题,展开课文内容的辐射,使学生能够了解与廉颇、蔺相如有关的历史事件,了解他们的故事,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学生拿到实践任务后,对课文进行了反复阅读,知道了文中主要讲述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故事。学生对故事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将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罗列在了学习框架上,加深了对课文的学习程度,知道了廉颇、蔺相如所拥有的优秀品质。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形成了主动探索实践的意识。
总之,本文通过围绕生活展开、围绕问题展开、围绕实践展开,培养了学生探索生活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实践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有了更加直接的认识,知道了语文的表达特点和语言特点,能够对语文进行多角度分析,了解语文的发展趋势和深刻内涵。学生在生活中,对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构建,知道了生活与语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无法脱离对方而存在的,生活能够给语文提供素材,语文可以让生活更精彩;学生在思考语文问题的时候,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能够进一步积累语文知识,让其转变为自己所用,发展自己的语文思维,实现对知识的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了知识的吸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只有经过了实践,才可以发现语文学习的成就感,扎实自己的基础,形成遇乱不慌、主动出击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曹志芳.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97.
[2]来晋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