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衡华
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人民路小学
【摘要】语文素养强调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除了重视听说读写教学外,还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审美观念的培养。课堂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亟待架设一座将知识与能力、实践与认知有效链接、有机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实践证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即“本土化”研学旅行,既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和有益补充,更是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本土化 研学旅行 语文素养 实践探究
近年来,语文学科素养是我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一直以来,大家都深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全国小语学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事实上,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课堂教学和阅读课外书籍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需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拓展和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施行“本土化”研学旅行实践,才能真正地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经历,优化其平台,深化其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实践证明:充分挖掘和巧妙利用本地的优质研学旅行教育资源,扎实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的现实需求和心中夙愿,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互助互学的愉悦体验中,自觉主动、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地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和目标,进而使他们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视野得到充分的扩展,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阅历得到更好的丰富,思维得到更好的拓展,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一、“本土化”研学旅行,有利于知识积累和运用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事非经过不知情。”在教学《衡阳八景》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我精心设计安排了“探寻衡阳八景假日研学旅行”。第一站带领孩子们来到南岳72峰之首——廻雁峰下,一起欣赏峰下烟雨池经年不干涸,池内水光潋滟,水气上腾如雾,峰上眺望湘江如带,时隐时现,人景交融的天然美景。第二站乘船到了东洲岛,一同领略“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柳绿桃红,湘江中心的东洲,桃花盛开,随风起伏,宛若波涛,就像一个大花篮,浮在奔腾不息的湘江之上。”这幅绚丽画卷。第三站来到石鼓书院,这里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圣地,海拔69米,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建于唐代衡州石鼓山,是中国古代创建最早的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是集讲学问道、觅石探幽、游览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这次研学旅行活动,孩子们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回来后,翻开他们的研学旅行笔记、研学相册、研学地形图、研学访谈、研学小天地、研学小故事和研学一得等,珠帘似的精彩语段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活灵活现,记录详实的访谈工整规范……一个个简直都成了小作家、小画家、小记者和小小旅行家了。他们的变化之大和进步之快,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课堂阅读和课外研学的积累运用,不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还培养了学生对雁城衡阳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本土化”研学旅行“润物细无声”中,帮助孩子们解决了积累优秀词句少,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弱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识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本土化”研学旅行,有助于学习能力提升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课堂上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会想尽办法创设情境,意欲帮助学生理解好诗意,领悟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中意境。可是辛辛苦苦折腾半天,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大多还是云里雾里,很难有此情此景这样的真切感和真实感,想象力也很难激发出来。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假如我们选择恰当的时机,合适的地点,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应景而动,适时安排学生到诗词所描绘的现实情境中去研学旅行或亲身体验,其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探寻衡阳八景假日研学旅行”活动中,孩子们一边欣赏美城美景,一边聆听导教解说,一边细心观察记录,一边打听这个、询问那个。返程途中,孩子们不仅能够耳熟能详地背诵全诗内容,而且还自告奋勇、滔滔不绝地说叨开了——“衡阳八景”之名,源于明清之际,是后人在前辈们创作基础上,编写成的一首七言律诗;雁峰春日鸟语花香,夏日林荫蔽日,秋日观江若带,冬日银装素裹;沿石级而上,登望岳台,湘、蒸、耒三水汇合处,来雁塔、珠晖塔遥相呼应,环顾四周,各种景观错落有致,美不胜收;石鼓江山位于蒸水、耒水交汇处,悬崖峭壁,兀立江中,蔚为壮观;相传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生于永州,与铁拐李结伴云游衡州,她曾在岳屏山上采药行医,因此衡阳人将何仙姑居住过的小巷称为仙姬巷;岳屏山林木葱茏,百鸟聚集,待到寒冬来临时,银装素裹,百鸟于岳屏寻食,鸣禽满山,得者引颈而唱,无者悲泣如诉,相争者嘶鸣啼叫,煞是热闹,故名:岳屏雪岭鸟喧哗。
这些鲜活素材的积累和运用,这些能言善辩的争论不休,这些一个比一个简明扼要的解说,这些思绪万千的联想和想象,这些犹如泉涌的思想火花和智慧,怎能是一节、二节语文课所能替代的呢?
三、“本土化”研学旅行,有益于综合素养形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游学、研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历时一个多月,游学九百多里,研读社会实际这本“无字之书”。可以说,他是自主研学实践的典范。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研学旅行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究。我们认为:让学生一时脱离父母,离开校园,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融入社会,施行“本土化”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确是一种明智之举。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的人文环境熏陶和人文精神教育影响下,孩子们内在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将随之得到有效培养和全面提升。迈出、迈好这一步,必将是引领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课,也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第一次考验,还是学校和家庭,家长和教师实施家校合育的首要选择。
总之,围绕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经常组织开展有实质内涵,目的和意义又十分明确的“本土化”研学旅行活动,不仅不亚于语文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说教和训练,甚至还优越或超越于传统语文教学。如此这般,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欣赏鉴别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综合素养,就会逐步形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的最佳学习状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考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必将在这些看似走走看看、玩玩闹闹、争争吵吵、抄抄写写、圈圈点点的“研学实践”中自然生成、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