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琼
陶朱街道中心学校 浙江省诸暨市 311800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个观点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这与我们的《新课标》是相吻合的。而我们现在最普遍的现象是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老师要在一节课上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是很难做到的,于是小班化教学出现了。
关键词:教育理念 小班化 探究
我眼中的小班化教学:一开始接触小班化教学,我粗浅地以为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减少班级人数,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认识到减少班级人数达到合适的量,只是小班化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特点。小班化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的教学要面向每个学生,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布置都要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其根本核心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对小班化教学的困惑:那么,如何把小班化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小班化教学强大的优势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有效地开展自主、合作、探求学习,让学生的身心同步健康发展呢……这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通过不断地理论学习、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终于对小班化语文教学有了一定地认识,于是尝试着让小班化教学走入自己的语文课堂。
我的努力与尝试:
一、优化教学空间,以生为本
小班化的改变首先从环境的改变开始。以往,班级学生多,一般采用秧田式的方式排列座位。这样方式有其自身的优势,有利于老师讲、学生听,但缺点也较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合作性学习和创新发展。现在班中学生只有32人,于是我把从其他小班化教学模式中学来的U字形座位引入到课堂中。这样教室中间就留出了一大块空地,他们在这里表演故事、朗读课文、展示才艺,这里成了孩子们的小舞台。但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进行小组活动,不利于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经过反思改进,我把座位以四人小组、六人小组的形式分成6组。孩子们听课时面向讲台坐在桌子两边,合作互动时面对面坐,桌椅不动,只需要孩子转个方向就行。我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别分配组员,让每个组都有学优生和学困生,让他们既有组内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有向其他组学习的机会。这样既保证了听课的效果,又提高了合作互动的效果,切实可行。
除了座位的改变,我对班级布置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变,重点放在关注到每个孩子。班中设置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栏”,对孩子成长中的点滴进步都进行上墙记录。墙上有孩子们的心灵寄语、奋斗目标,书架上有图书漂流日记。班中因为学生减少而多出来的空间增设了“艺术角”、“科技角”、“手工角”、“运动部落”等特色角,让孩子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项目,能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的机会。
小班化的教室环境布置要为学生服务,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突出实用功能,要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有生命,都会说话,诉说着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二、分层次教学,以生为主
小班化教学空间不变,学生减少,就意味老师的关注面会更大,就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个别化教育。这就需要老师更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特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从而实现全员分层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要实现全员分层教学,首先要改变老师自己的观念。小班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往的“满堂灌”教学,老师有主动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小班化教学中,老师只是引领者,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学目标要分层次。就是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设计一个统一的大目标,而是要根据不同层面的孩子设计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对学优生要提高要求,对学困生要降低要求,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每个层面的孩子都有掌握新学知识的成就感。接着还要对教学方法分层。以往的传统教学以一个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方法在教学,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针对小班化人数减少的优势,我实行分层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优生运用“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法,对学困生采用“低起步,小步走,抓反馈”的方法。各个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体会“跳一跳都能摘到苹果”的乐趣。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积极性。教学分层当然离不开作业的分层。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性格习惯不同,我们老师就要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通过练习能有什么收获。我设计了“作业商场”,里面有必做题和自选题。必做题是一些基础内容,每位学生必做,选做题根据难易不同,分几个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这样轻松快乐的模式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有了选择权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关注成长,以生为重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我们需要关注学生通过课堂获了哪些知识,要关注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还要关注他们身心、潜能的开发。
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成。学生通过课堂是否生成这堂的问题或思考,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否生成组内的问题或思考,学生在自学时是否生成自己的问题或思考,学生在自我小结时是否生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关注生成是对小班化教学成果的检验。其次,我们要关注分享。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你有一种苹果,我有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能产生多种思想。”在小班化教学中,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发言更能让人受到启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小班化教学中,老师要尽量让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想法。小组中每个组员的思考分享给组里的每个成员,每个小组提炼出来的问题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的分享能促进孩子提炼重点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小班化教育是人们对教育教学更高要求的体现,他以更人性化地互动体验、更全面地学生发展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不仅是知识地增长,也是心理健康地发展。相信在不久地将来,小班化教育将会越来越普及,带给孩子们更多地帮助。
参考文献:
<1>高蓓. 小班化教学,绽放个性之花[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 2016(9):35-36.
<2>李敏.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小班化语文教学优势初体验[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2(11).
<3>胡志美. 让小班化开出快乐的学习之花[J]. 小学生:教学实践, 2016(2):90.